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反对形式主义”也成“形式主义”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08 录入:12 ]

闲聊中,不少的公务员朋友都感叹:软件资料太多了!一会儿这个部门要求写计划,那个部门强调写总结;刚完成边的报表,那边的“规划”任务又来了……一天到晚忙得晕头转向,还看不到效果,更不要说“接地气”了。某领导在与别的单位交叉检查中,看到别人的资料堆得又高又整齐,特别是“反对形式主义”的做法的资料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自然得到了上级的称赞,说单看这些资料,就可知该单位平时的工作抓得好。某领导自觉“汗颜”,因为自己平时注重的是干实事,资料也不是很多,规范性也比不上别人。于是,该领导教育下属:以后要转变观念,首先一定要把资料弄好!

的确,“转变观念”是践行“三严三实”所必须的,但从什么观念转向什么观念就值得推敲了。很显然,这里的“转变”,就是要从浮躁的形式主义转向务实的工作,从不接地气的埋头搞资料转向“田间地头”,与百姓“零距离”接触。这倒好,通过“交叉检查”,学来的“经验”就是要把工作重心转到“整资料”上来,岂不与党中央要求的“三严三实”背道而驰了吗?岂不是在反对形式主义的过程中演绎更多的形式主义了吗?

网上曾“火”过一份践行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的自登记表,填表人在填好前面的栏目后,在“存在的问题”一栏写道:形式主义严重,比如填写这张表的前面几栏,全都是形式罢了!这虽是网友的调侃,但也可以折射出很多地方党政部门的“通病”。上面要检查“三严三实”的践行情况,就是来看看开了几次动员会,看了多少教育片,写了多少“心得体会”,有没有计划、总结……一句话,就是看看资料是否“多而整齐”。这样,有些爱钻空子的人就得出了“经验”——会可不开,记录一定写;话可不讲,笔记一定记;事可以不干,计划总结要漂亮……如此一来,完全可能出现“反对形式主义”工作开展情况的资料一大堆的荒唐事情,就像当年有人调侃说各地为了搞好“精兵简政”工作而专门增设“精兵简政办公室”一样。

其实,一个地方党政部门,工作是否落到实处,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资料整得再好,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还有多大的意义?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共享”的资料实在太多,只要愿意去“整”,谁都可以搞出一大摞来。堆得高也好,码得“整齐”也罢,总之没有多少含金量,搁置一段时间就当垃圾处理了。

当然,是不是说有关资料都是形式主义呢?肯定不是!各部门应该具备的基本“软件资料”还是不能少的,只是我们的监督、检查的重心不能放在“资料”上。如果基本资料都弄不整齐,也不能说明工作就干得好;但光是资料的整齐,更不能说明工作干得好。如果真正务实的工作,其实是看得到、听得到的。倘若地方党政部门确实给老百姓办了实事,那良好的“口碑”胜过再多再整齐的资料。作为各级监管部门,更不能在监督“形式主义”的工作中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只注重资料的浏览而忽略了百姓的感情。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资料整理得又多又整齐,只能说明这一块的工作出色,也只能作单项的肯定。不管是监督检查,还是资料收集,最终的落脚点还不是群众的实惠问题。所以,“资料整齐”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才能得到群众真心的点赞。应当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认清形式主义的特点和危害,莫让“反对形式主义”也成了新的“形式主义”。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