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姑娘把她的江西籍男朋友甩了,就在男方农村老家端上年夜饭的那天,这个“爱情悲剧”轰轰烈烈了整个春节长假。和林林总总的返乡笔记不同,每个人都能在“一顿饭分手”的评论中找到参与感,不同婚姻观的背后,是不同人的城乡观。
姑娘要不要和农村男友分手,要不要和家境贫困的农村男友分手,这是她的个人选择,旁人无从指摘。但姑娘把一张光线极差的照片发在网上,将一桌普通农家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未经修饰的暴露在全国人民的面前,斑驳的木板桌上隐约的油污,不锈钢和搪瓷的餐具显出岁月的痕迹,米粉肉和炖鱼的颜色显得重盐重酱油,长短不一的筷子让人怀疑这里的卫生条件。这张照片以生动可感的形式替姑娘讲述了分手的理由,同时也和过年气氛中的“返乡体”一唱一和,看看吧,这就是中国的农村,“返乡体”还有丝缅怀故土的悲情这张照片则是彻底的表达了城市对农村的优越感。
乡村调查从来不是新鲜事物,而普通人的“返乡笔记”用朴素的语言、他者的视角和故土难离的情感,吸引了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大量“返乡笔记”涌现,可能就是一个让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正视农村的机会。
从城市回到自己农村老家的人,大多以自己的城市生活经验带入观察乡村生活的视角。这自然是在比较中显现出城乡的分野,一方面童年时期习以为常的自然山水有了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另一方面,是农村在整个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落后。所以我们会看到,多数返乡笔记中中国农村都是这样:残破的房屋、荒芜的土地、礼俗秩序的崩塌、人的精神面貌的萎靡,如果村前屋后的自然环境再遭到破坏,那么“农村的家”就更加不堪了,经过网络舆论带有偏见性的放大,返乡笔记中的真情实感,就变成了矫揉造作,对农村的书写,永远只停留在城市人的想象中。在这种想象中,逼仄的城市生活还能找到相对而言的优越感。
你们眼中的农村,其实是城市居民想象图景的投射,而真实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内陆与沿海,东中西发展的不平衡同样也体现在农村之间的差距,有别墅林立的农村、也有颓垣断壁的农村,有四通八达的乡村水泥路,也有泥泞不堪的农村土路,有精神文化丰富的农村,也有人烟凋零的农村,你要问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农村,他们都是真实中国的一部分。就在春节前夕,就是上海姑娘逃离的江西,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慰问老区人民,江西的新农村让人眼前一亮,一部分长期居住在深山中的老区农民被永久性迁出了恶劣的生存环境,第一次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楼房。
逃离农村与“乡愁笔记”的一唱一和,也恰恰证明了“返乡体”的乌托邦性的虚假。情怀不能当饭吃,乡愁也不能改变现实。事实上,城市人对农村的不适应,与农村人进入城市的不适应都是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转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如果说改革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时代进步的获得感,那么真正对农村的关切,并不是来自“返乡笔记”,更不会来自对农村的逃离,实实在在的乡愁,需要对农村社会的了解,对农民的了解,需要社会调查、需要志愿服务、需要对乡村教育的投入,需要外力的注入给予农村的改变和进步。
一顿饭并不代表农村的真相,乡愁,这个听起来很有文学味道的词,网络跟风的想象为它带来的只是沉重的翅膀,永远不能拥有望山见水的视野,冷静而平凡的实干,才是未来中国乡村活力的真正源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6年02月18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