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22日报道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2月17日发表题为《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滞后》的文章,文章称,一位嫁给中国人的洋媳妇春节去了一趟中国农村,在那里她得到了看看中国的发展是多么不平等、发展的基础是多么不稳定的机会。文章内容如下:
今年春节,我和丈夫去了他的老家太原——产煤的山西省省会。春节是中国的重要节日,对很多人来说会累成一摊泥。可是,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在中国待了六年,已经入乡随俗的好奇的英国人而言,这是一次走出首都北京,看看中国其他地方的人对自己的国家是何种感觉的机会。2010年以来,每年冬天我都会跟我的聪慧的公公谈谈政治,帮我婆婆做做家务——虽然她不让,也顺便看看一排排摩天大楼伸向一度单调土气的北方城市的天际线。
虽然我们在太原市内过年,但我和丈夫沿着新修建、但已斑驳的公路,从市内来到泥村(音)——我婆婆在那里长大,她的很多家人仍在那里靠山吃山。我喜欢去那儿。与中国很多历史名村不同的是,泥村仍然盛行着传统和非物质文化:人们仍然住窑洞,大部分窑洞一尘不染,非常干净。这也是一次看看中国的发展是多么不平等、发展的基础是多么不稳定的机会。
泥村的老建筑显示它曾经是一个繁华之地,有过贵族阶层和庞大的庭院。而现在,它不过是一个住着老人、孩子和无业者的空壳。
泥村是山西省部分地区少有的几个没有村干部因腐败而被抓的村子之一。但是,廉洁并未增加村民的财富。
周围村庄卖掉了土地,变成了房地产项目和发电厂,但正如一位友人指出的那样,那仅仅意味着搬进高楼,而非货真价实地提高生活质量。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何泥村的每一个人仍然愿意住在黄土高原,那里有壮观的落日、新鲜的豆腐和著名的核桃树。
保持泥村即将失传的文化身份现在是老年人的义务了。今年我听说这个村最年长的人、我们家的一个仍裹着小脚的远房亲戚秋天的时候去世了。我记得在她已卧床不起时我拜望过她。她出生于村里一个名门望族,她家的老式大院仍令人过目难忘,尽管与村里其他老建筑一样,如今已年久失修。
在拜访婆婆的同辈远亲一家时,我们发现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完全不同。父母想方设法要为女儿定亲。女儿非常漂亮,但她大部分闲暇时光都在看电视剧。在我们走访的山下另一户人家,三个穿着漂亮衣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小男孩躺在炕上玩智能手机。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了泥村,但留在泥村的人越来越宅,整天看电视或上网。虽然泥村的成年人继承着走亲串门和聊聊家常的传统,可是年轻人变得不见踪影。
驱车返回太原的途中,我们的车子后备箱装满了野生药草礼品、苹果和梨。我丈夫说,有一种说法是:虽然中国仍广泛存在贫困现象,但最贫穷的人从未像现在这样好过。这在泥村是一个很难接受的断言。曾经,这里普遍富裕的居民讥笑邻村的“山里人”,而且无可非议地为自己的物产、整洁干净的屋子和招人喜欢的孩子感到无比自豪。现如今,曾经完美的庭院住宅已经坍塌,变回了原来的黄土地基。廉价的电子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年轻一代连接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结果发现了有多少繁华与自己擦身而过。
在泥村,仍有玫瑰色的落日、鞭炮、新鲜豆腐和最棒的核桃。但是,在早先的一次回乡期间,我们中途探访了我丈夫的一个亲戚,我丈夫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铁人”,因为他体力恢复快,总是精力旺盛地工作。当时,“铁人”躺在临终所卧的床上,身患胃癌却无钱医治。今年,“铁人”已不在了,据说他在极度疼痛中死去。
中新网12月24日电23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对明年的涉农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港媒关注称,土地制度改革势必会涉及利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特别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主要应该靠市场来解决,政府发挥补充作用。
《大公报》23日文章称,北京多位农业问题专家表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还在于农业科技的应用以及规模化生产的推广。而在确保粮食安全问题上,专家认为,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下,理应更重视保障粮食的自给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自给率,这也是本次会议强调“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用意所在。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指出,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改革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会议把对资源的利用和生产环境的保护提到很高的位置。
会议在谈到农业现代化问题时,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同时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分析,现在中国农产品生产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程度已是高负荷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更应该重视适度利用国际市场,以保护本国的农产品生产能力,这一点比单纯的农产品自给率更为重要。
谈及会议提及的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时,仇焕广表示,现在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导致农产品价格比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要高。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中国必须依靠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规模化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
仇焕广还说,由于中国平均每家农户不足10亩地,加之现在农民70%以上的收入都属于非农收入,这就让农民们缺乏采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因此加快推广规模化生产势在必行。
土地制度改革市场主导配置
《文汇报》24日引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观点表示,加快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等改革势在必行。
党国英表示,土地制度改革势必会涉及利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特别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主要应该靠市场来解决,政府发挥补充作用。至于如何才能集中个体农户的零散土地实行规模化生产,党国英认为,仍然应该做到产权明晰,发育市场,不能强制集中;同样,对农业的过度保护,也不利于集中。
产权不清阻土地改革
党国英说,现行的土地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产权不清,公权与私权区别模糊。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大阻力是观念,至于利益冲突则永远存在,所以才要中央政府的权威。
此次会议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进一步扩大,在党国英看来是一大利好,但也存在诸多现实困难。
党国英说,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亦是当前中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这项工作也一直在做,但为何不全面铺开?是因为中国农民土地存在分布不平等的问题,以及土地涉及的不少法律问题仍然空白。
党国英由此建议,试点工作不能过于着急,通过试点把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然后总结经验再全面铺开。
【延伸阅读】中国出台农村改革顶层设计首提“政经分开”
参考消息网11月4日报道境外媒体报道,中国大陆官方公布深化农村改革方案,在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探索剥离村“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开展实行“政经分开”试验。
据台湾“中央社”11月3日报道,中国大陆村“两委”是指设在乡镇(街道)下一级行政村的组织结构,即村(中共)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是农村一切组织的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是大陆的地方自治机构。
大陆城镇化推动过程中,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村集体资产市值往往较高。一些村干部参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侵吞集体资产、“小官大贪”等现象,既侵蚀农民利益,也影响农村的长治久安。
据大陆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中共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政经分开”,借鉴国企改革经验,有利于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也有利于实现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大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认为,实行“政经分开”试验,由有经营能力的专业机构对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既可以提高经营效率,也可以缓解矛盾冲突,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准。
中共中央办公厅、大陆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同时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
方案明确规定,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等五大领域。
另据路透社11月3日报道,中国《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公布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称,深化农村改革,要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鼓励支持地方大胆探索创新,并扎实开展改革试点。
《人民日报》11月3日刊登韩俊文章称,农村改革综合性强,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除了守住底线,还要打出“组合拳”,增强推进农村改革的整体感,并加强指导和协调。
同时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韩俊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实施。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等五大领域的改革,对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制度体系框架来讲,具有“四梁八柱”的作用。
农村改革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务院11月2日印发文件称,允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用途的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让、租赁、入股。
【延伸阅读】外媒:中国技术工人短缺农村涌现职业教育园区
参考消息网10月24日报道外媒称,30年前,中国城市开始把农田建成工业园来吸引外国投资者。如今,在中国农村又涌现一种新项目:职业教育园。
据路透社10月15日报道,全中国的城市正在在大片田地上建学校——被称为“教育工厂”——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成千上万的学生。
报道称,推动这股建校潮流的是政府的大量补贴以及政府要达到有更多技术熟练工人的目标。中国政府要调整经济,使其从过去投资推动经济的模式进入更加创新的高科技发展模式。
但是正在学校扩建之时,很多现有的职业院校都艰难为生。
斯坦福大学农村教育行动项目的主管之一斯科特·罗泽尔曾经写过很多关于中国职业教育的论文,他说:“你想建多少学校都可以,但是除非你有好的老师、好的课程和能评估与奖励表现好的学校的一个体系,才不是在浪费钱。”
报道称,毫无疑问,中国确实需要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
在中国东北,韦恩·张有一个家装产品工厂,他说,为了扩大产能或者生产更复杂的产品,雇用有技术的工人越来越难。去年他打算雇100个这样的员工,但是最后仅仅找到60个。
今年2月,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格利国际问题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大军中仅有24%的人是高中或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的平均值为74%。
报道称,随着中国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和进入老龄,中国还需要提高每一个工人的生产率。对工人进行培训还有助于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理论上来讲,还能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的问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据悉,预计到2017年,中国甘肃省省会兰州的学校园区将吸引30多所学校和15万学生。中国南部江西省的赣州也要修建技校园区,预计2018年投入使用,希望能至少有10家技术学校在此落户,吸引超过10万学生。中国的云南省、山东省和湖南省都有类似的技校园。
但是,现存的很多中国技校都很难招生,虽然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建设技校大学。这些技校几乎都是国家办的,级别相当于高中。但技校的教育远不如高中。很多老师从来没有在他们想让学生从业的相关行业工作过。
一个电脑技校的调查发现,仅有10%的老师在电脑行业工作过。而且,太多的批评之声集中在技校的课程与教育方法常常与工作的实际需求脱节。
报道称,在中国西南的贵州省省会贵阳,为了给清镇技术学习城(音)腾地方,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被伐掉。现已经有17家学校同意在此落户,包括农业工程、交通、建筑、自动化学校。该地区能容纳35所学校和30万学生。
贵州机械工业学院的副校长徐国琴(音)说,该校明年的生源人数将从今年的7000人增长到1万人,把学校聚在一个新的区域将会减轻家长对于职业教育的担忧和减少课程的重复。
报道称,这种做法得到了国家的补贴。在贵州机械工业学院学习的学生都拿到了省政府给的奖学金。因为他们来自贫困地区,超过80%的学生还有中央政府给的每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
学生说,他们学校能把重点放在教授实际技能上、而不是像普通高中或大学讲授理论知识,他们对此很满意。
一位叫吴伟(音)的学生说:“上课简直就像去工厂工作。”
报道称,的确,对中国技校的一大批评就是一些技校并没有教学生技能、而是简单把他们送到工厂当实习生,而这不符合中国的劳动法。
报道称,贵州机械工业学校的徐国琴说,职业教育的问题不是一个学校规模多大,而是如何管理运作。中国技校面临的风险越来越高。徐国琴说:“如果我们还按老的方式来运作,我们就落后了。”(编译/李伟杰)
【延伸阅读】德媒:网店在中国遍地开花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参考消息网9月16日报道德媒称,中国经济近年来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可能除了军事技术之外,中国人几乎可以生产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但是中国人缺乏创新和自己的发明创造。第二个问题是:不管中国沿海大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多么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地区——尽管经济快速增长——贫困现象仍旧十分严重。在宽阔的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网之外,很多人仍然依靠国家过去分给他的小块土地生活。他们大多就业不足。这些问题很快就能得到缓解:这要多谢网络经济。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9月14日报道称,淘宝肯定是最著名的例子。这个交易平台(某种程度上的eBay和亚马逊的组合,其母公司阿里巴巴的营业额比这两家美国公司加起来都多)已经促使中国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村家庭成员加入到网络经济当中。他们通过自己的淘宝店铺直接向顾客供应自己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有的农民干脆提供自己的库房给网络交易商做仓库。这给农民带来租金收入。
报道称,不久前,分享经济也在中国兴旺起来。分享是指交易(特别是服务)在用户之间直接进行,并不通过中间商。网络平台的运营者大多只收取很少的费用。在西方,提供租车服务的优步公司和房屋租赁中介空中食宿网站这两个美国公司是分享经济的代表。
在中国,此类平台主要在农村落地开花。例如,一位企业家两年前在东北辽宁省建立了一个网络平台,该地区的小企业主付很少的中介费就可以将他们的设备租赁。这获得成功:在他的网站注册的超过1000多人,每月使用该服务的达几千人。
什么令中国网络经济如此特别:与比方说德国不同,美国供应商(谷歌、脸书、推特、优步、空中食宿)多数打入德国的这一领域,而中国人几乎一直都是建立自己的对应产物。报道称,这主要是因为市场保护和国家审查的原因。它有利于本土服务商的产生。
报道称,它们绝对不仅仅是美国供应商的粗糙翻版。它们当中的很多趣味性更强,功能更多,或者是提供样板根本没有的服务。例如不到两年前作为出租车程序成立的滴滴打车不仅介绍出租车服务,也介绍私人驾驶或者是合伙打车服务。超过1000万中国人每天使用该项服务。(编译/赵涟)
【延伸阅读】中国推医疗改革降看病成本:农村患者可就地治疗
参考消息网9月14日报道境外媒体称,中国将促使患者在当地就医,以期全面改革负担过重的医疗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城乡医疗水平的巨大差距常常意味着人们会跋涉数百英里前往城市寻求帮助。
据路透社9月12日报道,中国国务院在一项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称,国家希望可以基本实现让大病患者在本县接受治疗。
中国的医疗改革行动可以减少该国人民过高的医疗费用。中国人常常要积蓄巨额资金,以防家庭成员患病。
不过,政府全面改革不得人心的医疗系统的行动将面临巨大挑战,该医疗系统因为医院人满为患、腐败以及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而遭到破坏。
指导意见还表示,中国将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训和激励,减少公立医院对药品销售的依赖。
中国还曾在3月份发布了一项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以帮助其医疗制度的全面改革,其内容包括增加医生人数和更好地利用技术提高效率等。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13日报道,中国农村的患者经常前往大城市寻求医疗。得到官方支持的中国医院协会的研究人员去年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60%以上的县级公立医院没有足够的医生和护士。这项对全国各地86所县级医院进行的调查发现,从2008年到2012年,有近9400名医务工作者流出。
报道称,农村地区不公平的医疗系统——包括向患者收取过高的医疗费用——已导致了公众的愤怒。中国国务院上月表示医疗保险的范围将得到拓宽,到今年年底之前,大病医保将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而且为了更有效地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2015年大病保险支付比例应达到50%以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参考消息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