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所生活的农村,见证了中国近30年来的农村变革。在这近30年家乡的发展中,像我这样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家乡的感情走过了从无知到厌烦,再到热爱的复杂心里路程。回头看自己亲身经历的家乡变革,发现对以前的家乡充满了种种偏见,而这些偏见也是建构在对它的“一知半解”之上,滑稽又可笑。
杏杭村,一个以“树”为名的村落,梨树、杏树、苹果树、桃树围着村落呈“C型”包围,春来花香满街,夏来艳果馋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美景,得益于家乡的“土地确权”。每家每户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在几十年内不改变使用权,每家每户形成了自己的小小的“庄园”。
这一变化,对于当时年幼的我而言,却一无所知。繁重的体力劳动,无休止的播种收获,随着自己的长大,开始对乡村充满了种种敌意,种种“厌烦”对农村充满了偏见,把摆脱“务农”当成自己求学的理想所求,这小小的“庄园”就成了束缚自己的“铜墙铁壁”。而这一变化直到自己真正了解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之后,才认识清楚,而此时的自己反而想念起那小小的“庄园”了。
因为坐落在家乡最著名景区“青云山民俗游乐园”附近,杏杭村被当地人所熟知,也正因为紧靠“大山”的缘故,杏杭村的变迁也与“青云山”的发展千丝万缕。从泥泞的沙土地,到用石子铺成的进村小道,最后再到水泥马路,从泄洪沟了垃圾满地,到后来每天专人打扫的洁净村落,这一些点点滴滴的变化都见证着乡村人的“进取精神”。见微知著,更大的变化马上就要到来了,这是我当初回到乡村的最直接的触动。
随着家乡人的收入的不断提高,给儿女置办房产是每一个农村人最朴实的想法。而这一次却与以往不尽相同:一夜之间,各式各样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从“大山”上望下去,在苍翠之中尽显奢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的村里想建一所“世外桃源”,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区的规划发展,这些“世外桃源”最终也没有建成,而这也反衬乡村对城市人的吸引力。
2012年,杏杭村迎来了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新型城镇化。这一变化对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父辈而言触动的最大,拆与不拆之间最难割舍的还是自己脚下的土地。而对于朴实的他们而言,“划算”是最简单明了的一笔经济账,而这笔“经济账”的背后却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一种“交代”,也是对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殷切期待。
今年春节,是我结婚后的第一个新年,也是家乡“新型城镇化”之后搬进新社区的第一个新年,对父母而言,显得特别的不一样。回到家串门拜年,听到邻里最多的一句话是“屋里暖气太热了”。几十年来到了冬天就要挨冻,“有暖气了”这是最大的幸福。2016年,据了解紧靠小区的位置要修建小学、大型体育场、游泳馆,又紧靠着“大山”,小区里的人也觉得自己成了“城市人”。
在笔者看来,对于那些经常在大城市,或者国外攻读大学、硕士甚至博士的人而言,他们是最没有资格对乡村进行批判的。而每年春节之后“粉墨登场”的“返乡日记”也仅仅是建立在以往片段式回忆,以及春节期间零零散散的见闻之上,如此构建而成“返乡日记”也只是构建在自己所想象的维度中,哗众取宠罢了。
显然,杏杭村的变迁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小缩影,还有万万千千的“杏杭村”正在或者等待变迁的过程中。因此,我们看待中国乡村的发展,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从全局把握问题。而对于那些乡村人赌博、乡村人恶俗等等问题,这些真的跟农村“沦落”有关?难道城市人没有?这让我想起了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人性不管是对农村还是对城市,却是相同的。如果用乡村人的“人性恶”来验证城市人的“人性善”,是不是只是自己的偏见而已。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齐鲁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