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凋敝”话题,从春节一直延续到全国“两会”。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给出“良方”认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
今天中国大陆部分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的确似乎显得“落寞”:过了春节,青壮年便倾巢而出,村庄人去楼空;稍微老旧的房舍长年无人居住,杂草丛生,房倒屋塌;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巨变后,一些违法犯罪发生于农村的光天化日之下,无人阻止……
不过如果拉长历史的视界,就会发现这种“落寞”有其必然。
与今天相比,近代至1949年的中国大陆农村实际更为凋敝。不仅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吃少穿,基本没有任何公共服务,而且即便未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从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看,一旦遭受天灾人祸,乡绅乡贤所能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今天中国大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固然遇到难题,但却没有必要对过去的农村生活产生不切实际的浪漫想象,造出一个“凋敝”的词汇来反衬过去有多美好,从而倒回过去想办法。
置身于近代以来世界性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中国大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必然趋势。计划经济试图人为阻止这一历史潮流,结果当时农村青壮年向往到城市,想尽一切办法挤入城市的场景,触目惊心。改革开放后人口控制一放松,农村人口一头扎进城市的劲头,世所罕见。
只要经济与社会发展态势不发生大的逆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总体而言,中国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仍会向城市迁移。农村,尤其是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人口仍将持续减少。人口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这些农村地区仍将日益衰退。
有没有既让人迁出农村,又不让农村凋敝的解决办法?从城乡分立的思路看,这是个两难议题:首先,人为地把人口固定在农村的历史悲剧刚刚谢幕,农村今天提供不了那么多就业机会,再说人口自由迁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其次,农村要不凋敝,则房屋要有人住,学校有人上,公共设施有人维护,有人主持公道——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人,特别是青壮年。
但从城市视角,把农村视为城市的一部分,就不再是两难的问题。在中国进入汽车社会、城乡公路网基本连成一片、互联网触角深度深入农村的时候,把农村视为城市的一部分已具备物质和技术可能。近代以前,一个人到100公里外的城市,通常需要花两天时间;有了长途客运,则基本需要一天时间;而现在则不到两小时,仅相当于穿城而过遇上堵车而已。用10年前的眼光来观察今天城市的影响力和吸附力,都是严重落伍的。
当农村是城市的一部分,那么今天的农民就应享有市民的基本权利和待遇:自己的房屋庭院可以同产同权、自由交易,农村聚居区有完备的公共设施如道路、水电气、网络、医院学校,等。倘如此,住在城市还是住在农村,告老还不还乡,不过是个人偏好上的选择。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健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才是真问题。
横亘在城乡之间,阻止把农村视为城市一部分的,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和土地制度等等。从城里来的所谓“乡绅乡贤返乡”,当然可能有着帮助农村提升的作用,但不要忘记更大的命题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所谓“告老还乡”只是这个大命题中极小的一个部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方早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