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仅贷款难,且贷款无尊严。我的村尤其是。
我家在湖北省监利县周河乡王垸村,是洪湖边上的一个渔村。家里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大多以养殖螃蟹和鱼虾为生,贷款需求比较大。在80年代,我们村所在地有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农民贷款也比较容易。现在,农业银行和信用社都撤走了,农民不仅贷款难,存款也要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
我常常为弟兄姐妹和亲戚朋友贷款难所困扰,每年都帮助他们求爷爷拜奶奶的找贷款。累,丢面子,还常常贴钱。问题是,年复一年无穷无尽实在受不了了!
我们村有点集体经济,每年能够拿出5万元给村里的老人过年发红包,人均200元。2005年,我和村书记李花清商量,我出10万元,村里出25万元(以后每年再追加5万元),每位老人出2000元,组建一个养老资金互助社。由老人们给年轻人放贷款,解决贷款难。我的钱和村里的钱所产生的利息收益全部分配给老人。这叫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益敬老人。
我跟李花清书记算账:如果250个老人,一人出资2000元,是50万元。村里出资25万元,我出资10万元,合计是85万元。按照信用社的实际贷款利率算,当年收益不少于10万元。每个老人当年可实现分配400元,比上年增加一倍,还有积累,且本钱也还在。更重要的是,如果逐年增加资金规模,不仅老人收益年年增加,还能帮助农民解决了贷款难,促进经济发展,干群关系也会有改善。
李花清书记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但他担心两件事:一是符不符合政策?二是放款收不回怎么办?
我给花清书记讲了一号文件的精神,政策是允许的。放贷款了,收不收得回来,这是个问题,我说不用担心,第一,每户最高只能贷款10万;第二,贷款由老人小组审批,根据贷款额度由n个老人担保才行。谁贷了老人的钱不还?即使有个别农户贷款后经营失败了,不赖账,先还利息,再慢慢还本也行。
村里的老人们积极性特别高,都说没问题。
我协作村里的老人们花了一天多的时间讨论了章程,选举了理事会监事会,75岁的老书记李功兵被选举为理事长。
李功兵理事长制定了一个及其简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办法:所有贷款期限就是一年,贷款要申请排队编号,每年的腊月20-25,收回贷款、决算、分配、按照申请贷款的排队号发放贷款,张榜公布。一年只办公5天。理事会监事会一年360天休假。
2005年年初开业,开业时资金总规模87万元。当年收入超过10万,每个老人分配400元过年。还有2万元积累。
2013年过小年的时候,我回家了,参加了养老资金互助社的分红,每个老人分配900元。资金规模250多万元。分配日,成了我们村的老人们的节日。
2005年以来,我们村的养老资金互助社,多次申请注册,几乎所有政府部门都不理会。一直不得不非法生存。其间,还被省金融局下过两次关闭的通知书,官方的人说犯法了,不关闭就抓人,搞得人心惶惶。我不停的给李功兵老书记打气。好在李昌平政策和法律水平高,坚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怕为改革坐牢,我们村的养老资金互助社才坚持了下来。如果没有这两次关闭通知书,我们村的养老资金互助社估计资金总规模应该超过了1000万。如果政府部门同意为我们村的养老资金互助社注册,我估计资金规模当年就会超过800万,基本可以满足本村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
我们村的养老资金互助社走过了10年,一笔坏账都没有。
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了养老资金互助社,村里有了很多变化:一是高利贷少了;二是老人地位高了;三是村两委的凝聚力增强了;四是经济发展快了;五是孝道回来了;六是金融机构有主动上门服务的意识了,农民贷款有尊严了。
2015年12月6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浪微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