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
单纯地宣传“理念”,就不如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帮扶措施,农民都富裕起来了,谁不愿意做城里人?
“农民在城市购房是升值,在农村建房是贬值”。这是江西省有关部门日前要求广为宣传的一个理念。虽然“理念”一亮相,就引来叽叽喳喳的一片议论声,但只要能静下心来细琢磨琢磨,这理念,也似乎并非一点儿道理没有。
一件东西,如果不打算或者根本就不能出售和抵押,那么所谓“升值”或“贬值”的概念,原本还真没什么太大的现实意义。房子当然亦如此。
因此,单就出售或抵押等变现行为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而言,城里的房子,无疑就是比农村里的房子更有价值。如果再考虑到日常生活孰更便利的因素,附着在城里房子上的价值就更不得了,而且,往往城市越大,附着在房子身上的价值就越高。对这种“价值”的认识,其实老百姓心里的小算盘都拨弄得清清楚楚,原本是用不着让谁来教的,人们都争着往城里、往大城市跑,即是明证。
人们竞相追逐更高价值的必然结果,自然就是农村里一日甚于一日地冷清起来。这几年,城里人流行“乡愁”;只要一犯了“乡愁”,似乎马上整个人都不好了。不过,如果真让他们赶紧回乡去“治病”,大约又很少有人能铁了心地跑回去。何也?无他,城里的生活总归要比农村方便、舒适得多。因此,城里人的所谓“乡愁”,多多少少都带了点儿矫情的味道,其实,乡下人的“乡愁”才是真正的愁。
大约,没什么人能否定得了,人口是支撑房价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人都跑光了,村子里的房子还有个屁价值?即使还剩下一些“老弱妇孺”,整日眼巴巴地盼着被远方拴死了的子女、男人、父母能回家团聚一次,他们那被日子熬得羸弱不堪的肩膀,估计也实在扛不住小村子里的房价。其实,也实在没有“扛”的必要,家家户户都很有那么几间房,自家的都扛不住,哪还顾得上替别人扛。
村里人的房子,只能村里人买,城里人是没有买的资格的。有了如此的死规矩,即使有几个城里的“陶渊明”铁了心地想跑回乡下去,也没有现身可能性;哪怕“陶渊明”们心里的乡愁都咕嘟咕嘟地往外冒,大约也只能干瞪着眼儿日复一日地“愁”下去。
前两年,到处都嚷嚷着“新农村建设”,但人口只出不入,依靠那些“老弱妇孺病”来搞“建设”,总归有点儿不靠谱,而且,“建设”了半天,又准备让谁来享受最后的成果呢?农村没有人,别说“建设”没法儿搞,连老房子也不可能有价值——保值都成问题,还总梦想着能升值,简直就是个笑话。
大约,也实在是有点儿禁不住细琢磨,最近一段时间,四处嚷嚷着“新农村建设”的就明显见少。现在,江西省的有关部门把这真相大大方方地说了出来,无论如何还是很需要一些勇气的吧;而且,别管其出发点何在,哪怕就算是为了自家辖区内的房地产“去库存”,单就阻止农民别在村儿里白瞎钱而言,人家就真不失一片古道热肠之风。
因此,依本人看,江西省有关部门希望昭告省内民众的新“理念”,还真不是胡说八道。不过,这年头儿,似乎谁都不容易,领导们就更不例外,虽然抱定了为民指出明路的初心,但仍免不了有人有意见,所以,江西官员甫一开口,立即讥嘲之声遍野,实在不奇怪。现在是开明盛世,不好堵人家的嘴,哪怕有些人讥嘲得实在没道理。但嘴不好堵,也不意味着只能无所作为,不妨从自身再找找问题,看是不是确实还有地方没考虑得更周到。
比如,宣传“农民在城市购房是升值,在农村建房是贬值”的理念,目的无非是希望农民别再倾全家之力在村子里盖房了,最好都去城里买房。但现实是,那些有能力在城里买房的,早都忍不住跑去买了,直到现在还没买的,大约就真是买不起。要让这些人最终都能买得起城里的房子,恐怕单纯地宣传什么“理念”,就不如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帮扶措施,农民都富裕起来了,谁不愿意做城里人?即使城里人免不了“乡愁”的骚扰。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证券时报2016年3月21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