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常江:乡村建设与遗产保护

[ 作者:常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1 录入:吴玲香 ]

201646- 8日,2016中国(新县)乡村复兴论坛召开之际,小编对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江教授进行了采访。

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绿十字、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联合新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共同主办。论坛邀请国内外学术界理论研究和乡建实践者,围绕当前乡村复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交流,旨在提出乡村复兴的专业解读和具有实操性的乡村复兴建议。

乡村复兴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通常情况下,乡村复兴很容易被理解为乡村经济繁荣!事实上,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三农问题已不是传统农业社会、农村地域上的农民问题,而是面对工业现代化和迅速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因此“乡村复兴”应是传统、文化、产业、环境和生态等的综合复兴,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合作,而不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吞噬或厌弃。 

加强中国本土语境下的乡村建设

这次论坛不仅邀请了来自国内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学者、专家和乡村建设实践者,也有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泰国等国的专家,共同研讨村庄的未来和乡村建设的理论、方法。他国案例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方法的借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对待农村的态度、村庄复兴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本土村庄的研究,在本土语境下制定好村庄的发展规划,从而开展有序、持续的村庄建设。

乡村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并行

乡村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树文化自信的过程。我们的城市因迅速发展惘顾了城市的个性和保护,在乡村建设时应注意这一点,但现实中美丽乡村建设变成村庄城市化,将所谓的城市文明简单地移植到了乡村,结果是城不城、村不村。因此乡村复兴首要保护乡村遗产,唯有如此,村庄在发展过程中才能保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性。 

要有热情,更要有长久的规划和坚持的毅力

此次大会在河南新县西河村举行,西河是我们评审授牌的“中国景观村落”,也是中国传统村落。参会者多达500人,其中有来自其他5国的国际友人,这样的规模和规格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关注和热情。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滞缓和巨大的城乡差别,国家政策、资本开始向乡村倾斜,许多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投入到乡村建设中的热情也在提高,力度也在加大。现在我所担心的是,这样的美好情怀和建设热情能持续多久?如何平衡好“逐利”和“情怀”的关系?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遗产保护过程中,乡民的位置在哪里?如何将以“救世主”出现的精英们、携资而来的大咖们、充满美好愿景的志愿者们以及行走在乡村建设一线的管理者们与乡民拉到同一个平台上,共谈乡村的未来发展?也许此次会议能给出答案?!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应制定一个接地气的、以乡村和乡民为核心的综合性规划;其次要加强对村庄历史的梳理、现实的认知以及乡土文化的研究。我们专委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在努力,我们还会继续下去,因为激情散去后更重要的是坚守。虽然很多人都在做示范、做模式,但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质,有不同于别的村庄的历史和发展条件,所以乡村建设没有捷径,应脚踏实地地去认知、研究、践行,心有大爱,必有所成。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

文字采编:杨冬冬、仝凤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学院研究生)

审稿:王文(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