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村庄日记:变化,是谁想要的变化

[ 作者:张婷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8 录入:实习编辑 ]

【专栏】将真实、及时、客观的记录公益实践,以促进我们反观自身,探讨与思考发展与人本主义。

年前休假,我参加了巴别梦想家组织的寒假工作坊,以志愿工作人员身份和项目团队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来到广西百色的乡村,通过入村走访学习,增进志愿者们对农村现状的认识了解。在村里,志愿者们探索着如何与村民互动,听村民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与村庄的关系。回来后,大家分享了各自见闻和感受,其中有些内容和记忆却总萦绕我心头,于是,便把过程中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这些留在心里挥之不去的印迹和思考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现在的村子

“这几年村里生活条件好多了,通了车道、有了自来水、还建了篮球场、太阳能路灯和沼气池...”,村主任引我们进村,他一边走一年说着,主任姓黄,40多岁,担任村委职务十几年了,“村里没什么经济收入,多数人都外出打工了,国家搞精准扶贫,我正忙着给贫困户建档立卡的事。”这几天广西有点阴冷,总有小雨相伴,我们走到村委会,这是一个新修好的两层共8个房间的漂亮楼房,挂着***驻点扶贫站、农家书屋、党建办公室等好多竖立的牌子,二楼拉着的一条红色横幅,写着“凝心聚力,决战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村委会对面是一排板报和发布通知的地方,上面图文并茂的展示了农村沼气池的建设与使用介绍、疾病的预防与传播信息,以及张贴的低保户名单。

继续在几个村屯之间穿梭,总感觉整个村很安静,安静得空荡荡的,连狗的叫声都听不到。路旁每家每户都新修了2-4层楼高的砖瓦房,建房费用主要靠外出打工,也有一部分拿了政府危房改造的补贴款。村委所在村的路面似乎最为干净整洁,但进到屯里便能看到一些随处乱扔的百色塑料和动物粪便,一些新修道路的路面已有破损。

来到小卖部,几个看起来60岁左右的村民正围着烤火谈笑,见到生人,TA们有些羞涩的对我们微笑,很热情地站起来让我们坐下烤火,寒暄一阵后,TA们说:“在家里,就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了,种点玉米,养些猪、牛和鸡鸭,没用了。政府打算支持我们养山羊,规模大了以后,想做合作社。村里篮球场,只有春节时在外打工的人回来才组织打一打。新修的太阳能路灯是县能源办给的项目,好是好,只是我们晚上很少出来。“

是啊,近年来,随着政府各部门对农村投入、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社会组织的支持,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和变化,可,好是好,但路灯是谁要修的,道路损坏和日常维护为何没人理?这些变化真的符合村民、社区的切实需求么,村民的生活质量有改善么,改善了多少,投入产出比如何?

精神贫瘠or丰盈:村里的三个人

随后,我们随机拜访了不同的村民,听TA们讲述自己与村庄的故事,其中有三个人的经历,91岁的老奶奶、60多岁的爷爷和25岁的妇女,让我至今念念不忘,志愿者们把这三个人的经历汇成了一幅画,命名为精神贫瘠与丰盈,并向我们讲述了这三人的事。(本节所涉及的人物描述,是根据大学生志愿者静怡的讲述和嘉雯的文字记录整理编辑而成,特在此感谢两位)

1、谁来陪我

这是一个91岁的独居老奶奶,住在一个空荡的三层楼高的大房子里,她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均已成家在外,她企盼孩子们归来,陪她说说话,然而,孩子们每次回来都如旅客一般,投宿一两晚,便要离开。这天,正好碰上女婿回家探望,我们的来访,好像让整个房子都热闹起来了,她虽然耳朵聋了,听不到我们说什么,但很开心,说:“我老了,笨了,什么事都做不了了,这么大的家,就我一个人,你们能来,我心里很暖,白天要是有人过来聊天,我会好过一点,可是人们都要下地干活,自己一个人出去逛也不好,我年轻时去逛的街都十几年没有去了。”奶奶一边说着,一边时不时用手抹抹眼睛,泪水在眼里打转。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面临的大难题,据2014年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已占到总人口10.1%,农村的空巢老人问题尤其凸显,TA们面临着老无所乐、老无所用的精神贫瘠和空虚寂寞,更需要的是陪伴,是倾听。但面对孤独,奶奶能怎样,她别无选择。

2、世人皆醉我独醒

这是一个受过教育、有着文人抱负和深感怀才不遇的爷爷,我们更愿意叫他“先生“。刚遇到先生时,他正在给猪煮饲料,我们围着火炉坐下,他远远的在一旁搓着手不肯过来,念叨着“太脏了”,我们央求他坐下,讲讲自己的故事。

先生自小喜欢读书,有自己的梦想,可惜上到初一便遇到文革被派到生产队干活,文革结束后,想去上乡里高中,但因为家里外公是地主,成分不好,不给上,便只能回家放牛干活,可内心仍不放弃上学的念想,改革开放后,买书自学,无师自通参加成人自考,好不容易,终于获得广西大学文凭。毕业后分配到别的村里当教师,但工资低,离家远,还得自带干粮,而且不幸中途出了一次车祸,要求调回本村教学,被拒绝,便放弃了教师工作,去广东打工,在工厂雕了9年的花,后工厂嫌他老了,干不快被辞退,便回到家里继续务农至今。

因为生计,无法继续读书,是先生每每提起就会落泪的执念。和村里人一样种菜种玉米,先生每天背朝黄土,而唯一不同的,是先生喜欢用看书和写书法来打发自己的时间,他还订阅了很多文学杂志。不一会,先生抱来一个像装着猪饲料的袋子,如献宝一样,小心翼翼把东西一样一样拿出来,有发黄了的旧书,如民国语文课本,有一张1983年10月15日的右江日报,上面有他发表的一篇描写秋收的散文,《秋风笑了》,他兴奋的拿给我们看,还有用报纸包裹的一卷卷宣纸,摊在地上,是他的书法作品。

“我平时就喜欢写写字”,先生很骄傲。“可村里人说我是废物,农活都做不好,竟做这些没用的东西,笑话我大学白上了,这么多年像傻瓜一样。虽然村里人不理解我,家人要在我农活做完以后,才支持我做这些。但我知道自己在干嘛,就像活在桃花源里的人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得很充实,内心是快乐的!”临走时,我们诵读了他的散文,一缕阳光洒进来,照在他身上,这场景看着竟让人想哭,读完,先生很满足,说:“我已经废了,是个废人了,可能到死了也不会有人来看这些东西,谢谢你们来。”

没想到那个年代,会有对读书如此渴望的人,更没想到,先生在经历了那么多波折和打击后,依然可以如孩子般质朴的热爱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让我们相信,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否,与现实无关,与贫富无关。

然而,这并不公平,先生本应该有更好的生活,却因为政治、家庭,环境和生计的原因而无法实现。相信村子里也不乏如先生这样有梦想和坚持追梦的人,但与城市相比,在农村能获得的支持有限、资源配置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不知还会抹杀多少梦想和追梦人?先生依靠自己信念的坚持,是个人的幸运的,却代表着时代的悲哀。

3、我25岁,已经老了

见到她时,她背上背着自己3岁大的女儿,因为女儿生下来便被查出有心脏病,病情影响到关节,至今不能行走,全由她照顾。原本夫妻两人在外打工,收入不错,可如今孩子患疾,一年就要去省城医院好几次,她在家种玉米照料孩子,没有收入,治疗费用全靠在乡卫生院当司机的丈夫,以前的存款也花得差不多了。我们问她多大年纪,她说:“25岁了,老了,在家带孩子种玉米,不能出去打工,没钱,希望女儿快点长大,上学后可以给老人带,我再出去打几年工。”

25岁,是女人黄金时代的开始,而她却说自己老了,被孩子的疾病,微薄的收入和农活的艰辛压得对未来没有了期待。而疾病对于农村家庭,无论富裕还是贫穷,都是多么致命的打击。也让我再次想起那则与放羊孩子的对话,【在村里遇到一个放羊的孩子,问他,放羊是为了什么?买了挣钱娶媳妇,娶媳妇为了什么,生孩子,生孩子为了什么,放羊。】而这个妇女的家庭何尝不是一样,等孩子有人照料时,为孩子出去打工挣钱,然后孩子长大,继续跟随父母的足迹出去打工继续挣钱,为了下一代的孩子,然而,除了打工,这个妇女和家庭还能有什么选择,还能看到什么选择给她希望?这样的循环,如何打破,谁能打破?是政府,我们,他们,还是谁?

生态移民搬迁:搬还是不搬,谁说的算?

再说说生态移民搬迁的事,因为当地人居生存环境恶劣,政府持续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政策,规定十年内完成整村搬迁,迁到临近的村镇,由政府统一修建居住区并给予一定的购房补贴。问了一些村民,TA们并不愿意搬,一是担心不适应新环境的生活,二是不想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计,去了以后生计怎么办?三是搬迁的款项并不足以负担搬迁到新房的费用。尽管村民不愿意搬迁,最终还是得相应政策的号召,受不住村干的动员。

然而,为什么要全部搬出去,村民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求所有人遵守同一个标准?难道去城市就一定会比在农村好么?农村人的思想,所受的教育和生活习惯如何融入城市,如何适应城市的现实和生活压力,搬迁后的可持续生计怎么办,谁曾认真探寻过解决方案,给村民唯一的选择吃个定心丸?与其强搬,不如向村民呈现更多生活选择的可能性。难道有人会蠢到不会为自己更好的生活做打算吗?

变化,由谁来决定,是谁想要的?

现在的农村,正在实施的政策和引入的资源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力量,是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也充斥着很多像孤独老奶奶无人陪伴的空虚,爷爷坚持梦想的不被理解,妇女面对疾病和生计压力的失去希望,以及面对政策执行的无可奈何的村民们,虽然有数据显示,村庄正以每天100个的速度在消失【成为空心村】,但对于仍生活在村里的几乎占据全部常住人口的38、61、99部队我们能不管么,这些变化与TA们的关系是什么,由谁决定,是谁想要的?

面对TA们,面对这些问题,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公民,应该做些什么?是提供自己的答案和解决方案,还是去建设一个安全的有足够支持体系的社会?我们提供的这些方案带来的变化,真的符合当地所需,切实改善了村民生活的质量么?我希望是后者,真正的发展变化,是让所有的公民对未来更有信心,能看到多种生活的可能性,拥有多种选择的机会并行驶选择的权利,在一个尊重、包容、呈现多元价值观的社会里。

乡村发展问题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还需要更长时间。政府正大力推行精准扶贫,是否有多些时间去探究贫困的根源,不是在表面解决缺什么补什么,给予贫困村贫困户A、B、C的标准配置,而是因地制宜,帮助TA们树立发展信心,有自己的梦想,可以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对于致力推动农村问题解决与发展的公益组织和个人,与其着急的去做事,一头雾水找需求,提建议和给方案,不如低下头,沉下心,到村民家坐一坐,听听大家都说什么,想些什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你真的了解到哪家有几只鸡、几只羊时,做不好社区工作才怪!

最后,感谢巴别梦想家,感谢项目团队的策划和大学生们的参与贡献,让我有机会同行并完成此文。由于此次走访时间有限,观点和信息难免偏颇,值得进一步考究,故本文不是严谨的调研报告,只是个人观察日记和思考。不妥之处,待大家批评指正。

朋友说,“同一件事情,一个信息,不同人看会不一样,结论也会不一样,比如爷爷的生活,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真实发生,还是我们价值观念决定了我们更想要看到和希望相信的?比如我们认为移民搬迁出来好,到城市居住比农村好,那我们判断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从哪里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是我们的价值观,而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真理,同时,也尝试去理解别人的价值观和背后的逻辑,人们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怎么避免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和决定别人的价值观。” 如何不被自身的价值观左右,呈现和尊重不同的理解,需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醒和反思。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徒步于生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