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由宋代宰相韩琦告老还乡任职想到的

[ 作者:傅光明 付博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7 录入:王惠敏 ]
    宋代历任三朝宰相的韩琦主动退休返乡任职,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同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想到现在让一些有意愿有能力的退休老同志返乡任职,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与当年宋代的韩琦比美。

河南省安阳城区东南营东街路口东北角一片气势恢弘的古建筑群,就是为纪念三朝名相韩琦而修建的韩王庙以及韩琦在任相州知州时的旧居——历史上有着很高知名度的昼锦堂。昼锦堂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原址在高阁寺一带,到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彰德知府冯忠移建到此。201335日国务院确定韩王庙与昼锦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琦,字稚圭,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相十载,扶立二帝,一生参与了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大活动,敢言善断,政绩卓著,为称为社稷之臣。死后神宗御制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并谥忠献,赠尚书令,有《安阳集》行世。

1068年韩琦担任宰相三朝,自知年高力衰,再任不利社稷,于是再三请求辞职,宋神宗批准他还乡但仍以司空兼侍中判相州。但朝廷有军国大事,还要请韩琦拿策略。回到家乡相州后,韩琦组织民工疏通,安装水磨30余处,并引水入安阳城。以其有千金之利,名为“千金渠”,该渠至今仍是安阳的一条主要灌渠,滋润浇灌安阳大地。他自费对相州进行修缮,改名为昼锦堂。韩琦在州衙内修建了一座楼阁,取名"昼锦堂",作为修身养性之地。

昼锦堂取《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发故乡,如衣锦夜行”。反其意而用之,故名为昼锦堂。极有新意。可以说打破了传统的做官观和认识。表现了韩琦政治家的宽广胸襟。同时韩琦也是大文人,他写作了《昼锦堂》一文,文章以五言句,如长江大河,奔腾向前。立意高雅,文字优美。算得上名篇大作。时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的大文人欧阳修撰写,书法家蔡襄书丹,邵必篆额,有大政治家、此外,文学家司马光还撰写的“韩魏公祠堂记碑”。史称四绝碑。

与《相州昼锦堂记碑》中的名句有关。韩琦一生,上忠其君,下忧其民,能办大事。能担安危。正如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中所写的“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写出了韩琦个性特征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可为后人学习。

最近看了2016815日《人民日报》文章:《更好释放“老同志下乡”的正能量》。文章说到一名副部级干部主动申请做驻村书记的事迹,近日受到媒体关注。这位老同志经中组部批准,下沉到村任“第一书记”,一年来尽心做事,带领群众努力脱贫,受到当地群众好评。临近或已退休的高级干部,如何到广袤乡村发光发热,在当下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新课题。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提高,60岁左右或退居“二线”的干部,很多仍然年富力强,且经过多年历练,有较宽的视野、丰富的阅历。“退而难休”的背后,除了较强的成事能力,更有已经看透沉浮、静下心做点具体事情的意愿。

由此想到早承一千多年前的宋神宗,批准韩琦退休还乡但仍以司空兼侍中判相州。但朝廷有军国大事,还要请韩琦拿策略。而韩琦不负众望,回乡后作了二件大事,一是水利建设,二是写出的文章,留下了千古遗迹。感叹宋神宗的巨大胆识和智慧。

老同志是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退下来的老同志越来越多,不少机关已经出现了退休的老同志多于在职干部的现象。而不少老同志身体健康,精神旺盛,仍然有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意愿。因此,充分发挥一些老同志身体好,智力强,有特殊才能和专长,退而不休、返乡有所作为的作用,是值得提倡的一件大事。中央和一些地方党委开始认识到了,并大胆实施了,已经取得了成效,联想到最年报导一些地方官员退休后主动回乡支持农业作出贡献的报导,相信此举会推动更多的有些作为的老同志返乡为人民多作工作,多作贡献,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脱贫,加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退休老同志返乡工作是一条重要的精神和物质资源。应当形成一种制度。真正实施下来,同时总结经验,形成规定。还能与历史上的韩琦比美,留下许多惊人的历史足迹和为人民服务的佳话。

作者傅光明系湖北省财政厅,高级经济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硕士、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兼职法律硕士导师 中国法学会员、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 省廉政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付博文:湖北省麻城市人大常委会干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