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农业”已成为热点话题,吸引着无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投身于这项事业中来,今天就和朋友们探讨一下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即互联网农业,它的官方解释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位北京的教授指出,“互联网+农业”名字起的不恰当,从广义上说,农业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而互联网可以看做是一种工具,所以叫“农业+互联网”更合适。通俗的讲,就是将互联网技术和设备融入进日常的农业生产中,使农民朋友们提高效率、科学种田、减少投入进而增产增收。
真实案例解读——互联网+农业
刘大爷家种了三座大棚的黄瓜,据它描述黄瓜很怕低温,一旦冻伤基本上就没救了。所以到了温差较大的季节,刘大爷都特别困扰,生火会冒烟,于是他想到了点蜡烛。傍晚准备一大捆蜡烛,然后雇几个人轮流在大棚里点蜡,大棚里的黄瓜也因此得到了保护。这种方法虽然能达到目的,但是过于繁琐。几个月前,刘大爷经人介绍花了五百多块钱给大棚装上了保温灯,它能自动监测大棚里的温度,当温度到达临界点时,会调节温度,让大棚的室温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这样一来虽然费了点电,但是蜡烛省了、人工也省了,晚上也可以安心的休息了。我们看到,刘大爷花了几百块钱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高科技——使农业更简单
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产品走出实验室,像湿度检测仪、光照检测仪、喷雾剂、虫灯、气候采集仪等等,这些设备的到来,让枯燥繁重的农活变的简单精确高效。我们可以通过湿度检测仪自动检测庄稼是否缺水然后触发井阀自动浇地;也可以通过虫灯智能的采集田里遭受的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从而做出正确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坐在家里实时察看和管理自家的田地。我们的领导们可以通过农业大数据的运算来辅助分析形势进而做出相应的决策。但是问题来了,即便是一台再先进的机器,价格要几万甚至几十万,农民是没有能力来使用的。我们呼吁那些厂家们制造出更多优质设备的同时,也能从农民角度出发,控制价格,尽可能让农民花最少的钱解决大问题,我们始终相信,谁能让老百姓受益,社会不会亏待它,一定会给它一个交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五谷杂粮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