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干部召回制度对干部“当头棒喝”

[ 作者:何咏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9 录入:16 ]

近日,云南省针对部分驻村扶贫干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情况,实施驻村干部召回制度。(8月25日    人民网)

召回本指售出产品被发现存在缺陷而进行收回,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之一。在脱贫攻坚中对“走读式”“挂名式”干部进行召回,是对群众负责,是对干部负责,是对干部管理的探索与创新,是治理懒官、庸官,让干部有所作为、有所必为的有益尝试。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对工作不熟悉、不投入,工作中不履职、不作为是干部召回的主要原因。干部召回制度的目的不是行政责问,而是让干部“回炉淬火、加钢铸造”更加优秀。干部召回制度既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剂良方,更是唤醒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干部召回制度是给干部一剂“清醒良方”,治疗思想和作风问题。派驻工作看似虽小,但却事关千家万户,关乎群众的利益。李克强总理曾说“庸政、懒政也是一种腐败”。有的干部从机关派驻乡村一线,对乡村工作不熟悉,不会说“土说”,不会聊“土事”,不能“与民为乐”,与百姓思想“格格不入”。面对农村新形势、新任务情况不熟悉或研究不够,开展工作不得要领,几番下来,于是乎开始“少说话”“少干事”,最后演变为“打马虎眼”“打哈哈”或“不说话”“不干事”,成为“另类”的“庸政、懒政”。而“召回制度”是鞭策干部的“清醒良方”,时时提醒干部工作要主动,责任要落实,任务要厘清。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行动”。现实中,有些派驻干部工作态度存在问题,思想意识没有与时俱进,忘记了自己身负的责任,不在状态,抱着侥幸的心理。自认为派驻是“钦差大臣”,派驻下村只是转转不用心、只是“指手画脚”不落实,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认为“混满日子”就可以“回去交差”。殊不知,派驻的目的是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要带领一方群众发家致富,走向小康大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干没干事,事情干得怎么样?群众心中有杆秤,若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实是不该。“召回”必然存在“缺陷”,再细细想想这样的“缺陷”,可能影响的不仅仅是干部的形象,更是服务群众“梗阻”的“最后一公里”,丢掉了责任,就会失掉一切。因此,要强化责任意识,端正态度,凝心聚力,派驻期间不仅要“想”而且要“做”,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工作存在不足,回炉再造很有必要,有问题就找问题的症结,有缺点就改正缺点,正是“召回淬火,加钢重铸”的目的,让干部时刻谋事创业的热情,打破干部“下派”当“巡视”的怪圈,让干部的务实作风归位。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段,更要让干部“有为才有位”,激发干部的工作活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作者单位:泸州市合江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