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土香”在乡村消散

[ 作者:卢骏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09 录入:16 ]

转眼,离开大学生村官岗位已一年有余,曾经怀揣的对农村广袤天地的期望,如今依然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三年的农村工作经历,让我感受到时代的脚步带动着中国每一寸土地的抖动,在每一个发展中城市的近旁,都有一个依托城市发展而崛起的原始村落,我曾所在的湖北当阳市玉阳办事处三里港村就是其中之一。

跟随城市扩张的步伐,三里港村凭借城市发展的东风,成为闪耀在当阳市城区东边的一颗明星。就像村委会文化墙上镶嵌的“项目强村,产业富民”八个金色大字,三里港村以项目产业带动农民实现了富裕梦。然而,要项目落户、企业进驻,就必不可少需要征地拆迁、安置农户,这就必然要动农民的“命根子”——土地。

一辈子闻惯了“土香”的农民,如今不跟土地打交道了,不知道他们心里作何感想。

走在村里,看到大片的良田被征用,一个个项目在曾经长满油菜花的农田上奠基,一个个企业代替了金黄的稻谷在土地里落地生根。社会发展的势头正在影响着广大农村,工业生产的脚步也悄悄地行进到城郊村中。曾经不用出门就能闻到泥土芳香的农舍,已然被高大整齐的厂房代替;“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原生态乡村生活,渐渐地成为了很多农村人记忆中的故事。

随着工业在农村的扩张,田地在逐步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没有了田地,他们必须从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的生存模式转变到其他的求生方式。有的农民有些手艺,没有了土地可以到处打点零工过活;而有的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田为生,除了能够种好高产良田,没有其它技能,一旦失去土地就没有了生存的手段。纵然失地农民都得到了高额的征地补偿款,但是没有了土地的依靠,就没有了生存延续的基础,坐吃山空怎能不让他们为生计发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要有土地,农民就可以生存;只要有足够的良田,我们全国人民就不用为粮食问题担忧。农村,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也是我们能够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闻不到“土香”,农民要去哪里谋生?没有了生产粮食的人,我们依靠什么来生存?

回忆曾经的三里港,看看如今的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论农村怎样改变,我们也不能忘记它的名字叫“农村”。它有它独特的属性,它有它自己的定义。没有耕作土地的地方,只有工厂和企业的地方;见不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里人,只有早出晚归、进出工厂大门的工人,这样的一个地方是否还叫做农村?我想,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这样的地方绝对是和“农村”二字不相协调的。

“18亿亩耕地红线”并不是国家随意提出来的数字,国家的粮食安全还要靠广大的农民兄弟姐妹维护。城镇化战略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城市与乡村不是割裂的,城市与乡村两种文明应该互动发展,在城市的发展中,应该保留对乡村的足够敬畏。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绝非要消灭农民,消灭农村,更不是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离开土地生活,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

农村要发展,最好是在保持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谋发展。农村就是粮食的生产地,农民就是粮食的生产者,发展农业相关项目应该是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之路未尝不是更加科学的选择。这样,农业发展没有落,农村耕地没有少,农民工作没有丢,农村建设也伴随着“三农”发展而逐步升级,何乐而不为。反之,我们不可以为了发展而剥夺了他们与粮食打交道、与土地亲密接触的权力,这也不是“新农村”的应有之义。

在农村,“土香”是曾经熟悉的味道,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还是要多一些土的气息。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