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各地正稳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有记者近期在采访了解到,各地积极通过干部与贫困户结亲帮扶及“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努力补齐“短板”,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受到贫困户欢迎。然而各地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亦存在不少隐忧,如存在帮扶举措“不精准”、急躁症、“数字扶贫”等现象。(新华网 9月21日)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见效管用。即要把握好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这样就可以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避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打鼓打到重心处、工作抓到点子上”,要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对贫困地区能发展什么、贫困群众到底需要什么,多做一些实事求是的调研和探讨。到田间地头、到群众当中,沉下身、静下心,丢掉“官帽子”戴好“草帽子”,系统深入地挖掘有用信息,并对调研中反馈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针对致贫原因对症下药。
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了?由于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而对广大基层来说,扶贫工作压力是很大的,不少干部长期处于工作状态而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而面对众多扶贫指标,又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一些如扶贫走形式和“数字扶贫”等现象就营运而生了。
精准扶贫,不能只是喊几句口号的问题,而是要真真正正的深入到群众中群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要杜绝扶贫开发的形式主义,必须要转变“抓扶贫就是给钱”的观念,避免“锦上添花式”的扶贫,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吃得饱”。要坚持走“造血式”“开发式”扶贫的路子,瞄准致贫根源,实施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拓展对口帮扶的政策内涵,着力从根源上解决长远生计和持续发展。
作者地址:北川县永安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