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日前正式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有序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实施意见指出,制订实施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鼓励各市县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凡在城镇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包含租赁房屋),不受房屋面积限制,均准予入户。(10月26日澎湃新闻网)
自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地都吹响了农民进城的号角。更好的居住环境,便捷的医疗服务,优质的教育资源,城市户口的种种利好吸引着农民跨步进入城市。但当农民拿着积蓄进入城市安家,准备融入城市生活时,许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农村户口一般意味着拥有宅基地和可承包的土地,还有各种粮食补贴,这些对他们来说就是基本的生活保障。放弃土地对绝大部分农民来说,像是放弃了生活来源,这使他们对进城的选择变得更为谨慎。
早年社科院的一项调查就显示,60后、70后的农民工不愿意转变为非农业户口的达到80%;80后农民工不愿意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比例为75%。有时还可以看到,农民朋友的手机朋友圈里,疯传着“不知道吧农村户口竟然这么好”,“拒绝农转非”等等文章,这些都透露出了他们对城镇化的焦虑,在这之中他们希望农村户口可以做自己的保障和退路。
同时,在城市内部存在的一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公共服务设施不到位等问题,是否会跟随大批农民进城而愈加的落后。当进城后想得到的没得到,农民自然觉得进城与不无关痛痒。值得注意的是,除去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实业较少,就业困难已是问题,轰轰烈烈进城政策的背后是否存在刻意“上楼”还需待查。
农民不愿意进城或是带有对土地的眷恋,然而,他们内心的忧虑更加值当思考。当他们在城市里具有了合法固定住所,其是否拥有相适应的工作机会?在进城落户之后,与城市居民相比,社保续交医疗保障又是如何跟进的?城镇化不能简单地将农民搬进楼房,如果人口转型下配套政策不到位,交通教育等公共基础服务仍有差距,甚至口粮都成为了问题,那么进城只能陷入尴尬境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6-10-2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