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乡村传来的另一类信息却令人倍感困惑和震惊——空巢老人不堪抑郁,留守学童服毒自杀,反目乡邻拔刀相向,大龄男性青年报复社会,还有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被伤害后,因泄愤而迁怒于家人造成血案……或许这一起起悲剧性事件只是一些极端的事例,但是它们牵连着的乡村农民心理健康和精神疾患。
缘何一向平和宁静的乡村生活突然激起如此躁动的波澜?首先,贫富分化的鸿沟深了。告别了当年吃“大锅饭”时共同守穷的日子,今天的农民心气高了,门路广了,出去打工经商办厂的,在村开农家乐当农场主做新网农的,家家都有不一样的光景。一些政府补贴的项目、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福利政策的实惠,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强人”“能人”抢占攫取,收入的急剧分化就发生在村民的眼皮底下自家的屋檐旁边,村庄的天平倾倒了,邻里的和谐打破了。那些困难户,在贫困化的同时承受着边缘化带来的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冲击。其次,家庭结构的框架散了。年轻力壮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向外面的世界,去寻找谋生的天地和致富的机会,把家庭留给了孤老的父母和孱弱的孩儿,空巢老人们艰难地撑起重担,劳作于田间地头,照料着孙子孙女,留守孩子们度过的多是一个个灰色的童年。再次,乡土社会的纽带断了。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交换关系和来自城市文明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浸润到农民日常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生活之中。人情关系逐渐利益化,社会关系逐渐陌生化。
当下的乡村,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力中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广阔的原野上升腾起崭新的希望和无限的生机,也衍生出种种原子化、陌生化甚至丛林化现象。农民从中体验到的,既有欣喜和期盼,也有迷惘和苦闷。社会已经开始警醒,发出声声呼吁:建立心理咨询,开展社会关爱,拓展志愿服务,改善乡村治理……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长顺物业公司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