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对贫困要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扶贫也不是一代两代人的问题,是长期问题。由于致贫因素太多,中国扶贫难度相当大,没有简单的办法、一条措施就能脱贫。(新华网)
在中国,作为扶贫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已有43万干部被选派到贫困地区进行驻村帮扶。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因为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那样贫困的经历,在面对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难以找到能够迅速解决的办法。
贫困的地区不同于灾区,灾区大家捐资捐物就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是贫困是不能简单的依靠捐赠就能够消除的,贫困地区的贫穷有时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捐赠的物资一旦被消耗殆尽,当地居民就又会陷入窘境。干部们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贫困地区万事都艰难。暂且不说当地的科教文卫事业,吃饱穿暖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每个贫困地区的情况多少不一样。因此,贫困地区的干部应该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而不是走过场。详细的了解当地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致贫的原因,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干部表示扶贫缺乏资金,进而不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有资金固然是好事,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金再多也毕竟是有限的。激活贫困地区资源要素市场,发展旅游、原材料加工等。也许对贫困地区更有帮助。
有了好的项目和办法,也一定要向当地居民耐心宣传。脱贫并不是光靠干部干着急就能解决的,也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因此驻帮队伍应该与当地群众打好关系,以简单明了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办法,让居民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摆脱贫困。而不会产生“穷惯了,生活就这样了”的消极心态,或者只是愿意接受资助而不愿意接受改变。
现在互联网产业很发达,甘肃将“互联网”与扶贫开发对接,让贫困地区驶入“互联网”的快车道,通过网络销售当地因为交通不便而销路不畅的土特产有了全新的销售渠道。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互联网也是一个广阔的宣传平台。可以通过网络的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贫困地区的现状。进而愿意支持当地的产业。或者是愿意对当地进行资助,以及去当地任志愿者愿意为当地的教育及医疗事业等做出贡献。
要扶贫,要真正的消除贫困,还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富带动后富。有更多的人愿意对贫困地区伸出帮扶之手,在扶贫的道路上我国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啃下这块儿硬骨头!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