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年终来临的时候,也是各级各部门走基层,送温暖的时候。可最近有困难群众反映,他们所得的慰问金差异较大,多的有两三百,甚至五百,而少的则只有50元。要是根据困难程度不同发放慰问金,困难程度深的多给一点,这也无可厚非,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月3日 四川新闻网)
“送温暖”,顾名思义应该是暖心之举。每到岁末年终,各级各部门都会到自己单位联系的村社,走村串户,为贫困百姓送上一份“心意”,这是我党对于百姓的关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姓的承诺,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
但是,每年的慰问都会被爆出慰问金额“随心所欲”、慰问对象“见不得光”、慰问方式“官僚十足”。有些地方,慰问金成为了干部联络感情的“信物”,用公家的钱联络私人的情感,悠哉妙哉。有些地区,慰问金额高低不一,分布极不平衡,金额的分配没有一把尺子,全凭干部高兴,用党赋予的权利随意而为,痛哉快哉。有些官员,送温暖也忘不了摆架子,端坐办公室,让百姓跌跌撞撞到办公室跑领取程序,乐哉快哉。
或许上述情况只是少数,但是慰问金本来就是温暖贫困家庭的一把火,却因为这些因素成为了冬日里的一块寒冰,让本就清贫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既然是党对百姓的关怀,那么关怀必须精准到位!慰问金,慰问的对象是谁,慰问的金额是多少,慰问的方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应该按照严格的标准、通过合法的程序、透明公开的进行,只有这样关怀才能真的落地,百姓才能真正实现“暖冬”。
笔者认为,慰问金决不能变了相,更不能走了样,既然是党的关怀,那么各级政府官员理应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中,以暖心的服务,贴心的方式,让慰问金真正的暖起来,热起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