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年味真的变淡了吗

[ 作者:何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8 录入:19 ]

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重要到伴随着春节的悠久历史,我们的民族形成了一整套成系统的过年文化。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几乎每天都有讲究,从饮食、礼仪、禁忌到传说、民俗等等不一而足,春节几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国人年节文化中最隆重的仪式。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过年的隆重往往并不是高居庙堂的仪式感,而是每到这个节点才有的“年味儿”。什么是年味?是弥漫在空气中那欢乐的气氛,是洋溢在每个人脸上那愉悦的情绪,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响,又风光又热闹;是灶上炖的鸡汤,伴着文火咕嘟咕嘟作响;是母亲巧手攒捏的饺子,皮薄馅香个个似元宝;是老祖母从怀里掏出的压岁钱,带着长辈的体温与疼爱。提到过年,我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从头到脚穿一身新衣裳,全家人齐上阵忙年夜饭,好吃的菜多得不知哪盘该先下筷,饭后围坐一起看“春晚”,被相声小品逗得乐不可支。种种种种,年味或者年意,是带有个人情感的记忆与温度,是寻常生活最美好的旧时光。

春节是生活情感的一次大爆发,它有物质上的丰富,更有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充盈。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放鞭炮、拜年,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表达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年味也正是在这种生活的理想化中经营出来的。

现在总有人说,中国人生活变化如此之快,过年的方式也改变了很多:年夜饭从家里搬到了饭店,想吃什么点什么;全家外出旅行代替了合家守岁;群发的拜年短信和微信代替了走亲访友;“摇一摇抢红包”和“集福卡”似乎比春晚还受关注……过年的形式更加多样,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年味真的变淡了吗?我觉得如果以传统的年俗作为参照标准,随着人口流动迅速、生活节奏加快、网络媒介的发达、物质的极大丰富,基于农耕文化形成的一套年俗仪式确实正从普通人家中消失,寄托于这一套仪式的情感表达也渐渐式微,年味确实淡了。但是从另一个维度上看,年味并没有风流云散,而是有了新的形式和载体。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年味”更多的外延,也更丰富了中国人关于过年的节庆体验,而作为中国人情感凝聚的“年”并没有变。你看每年春运,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往家赶,就知道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对家的依恋;现在很多人外出旅行过年,也是一种在诗和远方的全家团圆;埋首手机抢红包,大多时候是一个大家庭微信群里的互动,线上线下都其乐融融;全家人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合家欢吟风雅颂,更是一种向美好传统的诗意致敬。

生活在变,年味也在变。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传承与创新的对话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春节,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年味,何妨多一些新形式,演绎浓浓的旧情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7年02月08日03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