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下乡送温暖不能流于形式

[ 作者:小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8 录入:吴玲香 ]

新春时节,某单位集体下乡送温暖。大部队40多人,三天活动两天在路上,走访贫困户、看扶贫项目、帮扶签约加起来不过半天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样的慰问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变味。送温暖重在效果,没有点成本意识,搞什么活动都兴师动众,最终损失的只会是自身公信力。把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困难群众才会感受到稳稳的幸福。(摘自226日《网易新闻》)

逢年过节,各个单位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这也无可厚非。一方面它是各个单位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它是将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给他人带去节日的问候。原本就是这么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为什么这个单位作出相反的效果出来了呢?

首先,这单位下乡开展送温暖活动,这人数是怎么确定的?不管这单位本身有多少人,这40多人应该占单位总人数一半或者更多。这样连续三天搞活动,原单位的工作是否能够正常开展,是否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另外,下乡送温暖,是否需要这么多人?这些人在慰问活动中主要分工是什么,不要这么多人,是否也能完成此项送温暖活动。以上种种,留给我们太多遐想空间。因此,大部队出动,是否有兴师动众的嫌疑?是否会让老百姓诟病?

其次,三天活动两天在路上,是因为路途遥远,导致路上的时间过长吗?如是,单位是否应该多安排点时间,重点用在走访贫困户、看扶贫项目、帮扶签约,真正地深入群众,了解情况,体察民意,而不是开展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下乡“走秀”。

最后,我们如何才能做好送温暖下基层呢?一是做足前期准备,全面了解被送温暖对象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制定方案提供依据;二是根据前期收集的情况汇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确定送温暖方案,既不耽误工作,又能真正温暖他人;三是在具体实施送温暖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好公职人员形象,使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