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厚养薄葬当成农村新风尚

[ 作者:王红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7 录入:吴玲香 ]

“生如夏花般灿烂,逝若秋叶般静美。”又到清明时节,敬重先人,追思逝者,清明祭祀又将引发许多人对于生命的思考。人生百年,是有生的时候轰轰烈烈,还是逝去的时候风风光光?

近几年,农村殡葬日益奢侈化,这项开支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已经成为农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有的家庭办一个丧礼花费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摆流水席、唱大戏、做“法事”,购买或自建豪华墓穴,还有多达数十辆的送葬车队,可谓挥金如土。大操大办的豪华丧葬祭奠,难见肃穆庄重的气氛,散发出浓浓的金钱味道。针对农村丧葬逐渐奢侈化的现象,笔者认为:丧葬攀比风如果不加以制止,会愈演愈烈,一旦农民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开支用在丧事上,用来消费和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就相对变少,就会制约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笔者呼吁:“厚养薄葬”当成农村新风尚!

有句话说得好,厚养薄葬方为孝。让老年人在生前的时候,得到多一点的关心,多一点的物质保障,才是真正的孝顺。但一些人为去世的老人大操大办丧事,主要是人们在殡葬消费时,存在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为此,要加强公民生命哲学教育。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丧事上花太多的精力和金钱并无多少意义。同时,要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的理念,引导人们在老人生前尽孝,努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当前提倡的“厚养薄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敬老爱老道德品质,也是老人们内心所希望的。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多一些生前关爱,少一些逝后攀比,“厚养薄葬”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在环保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推行绿色殡葬和文明祭祀,既顺应环保趋势,也符合节俭美德。国土资源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41亩。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自2000年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自然死亡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每年死亡人数约为900多万人,“无地可葬”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危机。《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现有的墓穴只能使用6年,大部分省市的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墓地危机”已悄然出现。传承孝道文化与移风易俗并不矛盾。当前,树葬、草葬、花葬等绿色殡葬方式相继推出,并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如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建立了全市首批骨灰树葬区,分别位于九峰山公墓区和方山下公墓区,在鼓励逝者家属减少浪费、植树造林的同时,生态树葬还带起一股文明祭祀之风。

当然,促进绿色殡葬,除了理念的进步,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引导,有效制止乱占土地建造豪华墓地,从土地供给、建造标准、使用管理等环节完善制度,细化操作,大力推动绿色公墓建设,为公众提供更贴心、更方便的人性化丧葬服务,不仅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而且有助于培育“厚养薄葬”文明之风。各地要将“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整治打击殡葬陋习,着力让“厚养薄葬”成为风尚。作为村民,除了自身正确认知孝道文化,还要教育和鼓励子女孝顺父母,弘扬孝道新风,共同倡导“厚养薄葬”,让孝心孝行扎根百姓心中。

中国是一个讲孝道的国家。孔子在论孝道时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礼仪到了,心意表示了即可。如果老人活着时享受不到至爱亲情,老人死后无论儿女们如何大操大办丧事,老人都感觉不到了。“孝敬父母大如天,死了孝不如活着孝”。期待“厚养薄葬”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幸福地安享晚年、颐享天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老龄委)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