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各级农业部门认真履行农资打假牵头职责,会同公安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切实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震慑不法分子,农业部对外公布2016年农资打假十大典型案件,其中农药案3件,种子案3件,兽药案3件,饲料案1件。(澎湃网)
每年春季,农资假冒伪劣就像冬眠春醒的野草,春风吹又生。农资打假年年打年年有,在2017年春耕备耕时节又成了农民心尖尖儿上最闹心的问题。
农资就是农民的资本。种子造假就是将农民一年的希望扼杀在摇篮中,如此举动实属丧心病狂,让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颤颤巍巍,让这9亿靠土地生活的农民面临生存危机。严厉打击农资造假犯罪份子,是稳定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加大违法成本,切断造假源头。各地公安、农业、工商等执法部门要联合查处农资造假生产商,尤其是造假小作坊,且处罚不能仅仅停留在罚款和没收这样隔靴搔痒的处罚阶段,加大违法成本,建立长效农资打假机制,用法律武器净化农资行业环境,从源头上控制造假农资,保证农资市场的稳定、和谐,为农业生产铺平道路。
强化宣传力度,引导放心购买。受品牌效益的影响,不少农民在买农资产品时都会追风。各地供销社应主动积极作为,对农资黑名单的厂商、农资产品进行公布,对合法生产、诚信经营的农资生产厂商、品牌加大力度宣传,引进农商项目,加强农资合作,与购买农资的农民签订安心购买合同,在农资使用过程中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保证合法农资厂商切身利益,保护农民不受伤害。
增强法制观念,强化真伪辨识力。基层执法部门、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村(社区)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栏、政府官网普及农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此外,利用这些平台教授农资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提高农民理性购买农资、科学施用能力。
农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保障,打击农资造假还需相关部门长期有效的实行,控制造假源头、切断传播途径、增强农民维权和辨识能力,解决农民闹心的问题,维护农民权益,让农民安心务农,为农业稳定增收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马尔康市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