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在四川就“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开展监督性调研。 杜青林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增强政治定力,保持工作耐心,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5月17日《人民日报》)
2017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下,脱贫攻坚已跨入最后4年。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已不再是简单的解决温饱,摆脱贫困,而是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然而如何带领群众走上这条康庄大道并且在这条路上驰骋万里,当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大哥”,笔者认为需学会三种“功夫”。
一是要练好“铁齿功”。脱贫致富是一块“硬骨头”,难啃,但能啃。党员干部要时刻把这块“硬骨头”揣在兜里,搁在心上,放在案头。要下功夫找准富不起来的真正原因,从症结上下药,同时也要转换思维,打破旧传统或老规矩造成的桎梏,甚至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心和勇气。只有怀揣一颗为民解忧的心,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会想着怎么去做才能让群众满意,才能找到共同致富的路。
二是打好“组合拳”。脱贫致富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用活政策。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开展学习调研,对标先进,把好的经验引进来,把适合自己的留下来,把行不通的带出去。脱贫致富要真抓实干,要将个别脱贫与共同致富结合起来,要敢于出拳,敢于创新,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帮扶,切勿总是局限于某地怎么做,要敢于见招拆招,喊出我们怎么做,并落到实处,同时要当好带头人,主动承担责任,认真履职尽责。
三是要练就“金钟罩铁布衫”。打铁还需自身硬,底气足了,路才走得更远。脱贫致富不是一条看不到头的漫漫长路,但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与坎坷,也少不了诱惑。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首先必须得经得起摔打与磨练,要克服困难,越过坎坷,更要努力保持自身清正廉明。要做到不沾不染扶贫资金,不想不拿扶贫优惠,正确运用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让群众从中受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为引领,怀揣着为民解忧的公仆情怀,努力当好脱贫致富的“带头大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参与脱贫致富的每一个过程,扎扎实实干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带领群众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喜气祥和、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作者单位:四川省蒲江县国土资源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