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先扶志,脱贫须有自主意识

[ 作者:刘俊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2 录入:吴玲香 ]

中国最近30多年来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是世界奇迹、人类壮举。但是,贫困状况依然严峻,还有约7000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形势逼人,任务艰巨。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习近平十分关心扶贫开发工作,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他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他指出,2020年让全国人民一个不落都过上小康生活。

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全国上下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各地签订军令状,制定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一项项针对贫困户的务实、普惠的措施目不暇接:如泸州地区贫困户免费看病;贫困户搬迁、住房改造;村里进驻扶贫工作队一对一的扶持;制定脱贫计划帮产帮销等等。

但部分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受帮扶资助,至今却仍未摆脱贫困。这些贫困村、贫困人口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可以说与缺乏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理念紧密相关。

戴上“贫困帽”,“实惠”确实不少,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群众对扶贫开发认识发生了偏差,认为戴上“贫困帽”就冬暖夏凉,所以依赖性越发严重,越扶贫反而越想保贫。有些群众为了带上“贫困帽”甚至装穷哭穷,千方百计证明自己“贫穷”。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乡村,有一种苗头正在蔓延,一些贫困户不思进取、懒惰成性,整天想着怎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获取更多的财物,不想脱贫,也不愿改变现状。他们只关注自己有没有被列入重点扶助对象,有些群众不了解政策甚至害怕脱贫以后不再享受优惠政策。他们从根子上丧失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失去了改变生活的信心。

富兰克林说:“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现在的一些贫困村、贫困户,不但面临着物质上的匮乏,更重要的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精神,这是扶贫道路上最大的难题。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只有加强教育、引导,让贫困户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而非 “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才会“人穷志不穷”地去做事,去创造,而不是等党和政府“输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脱贫,不会因为国家政策变动而返贫。

因此我们扶贫干部应该从引导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着手、培养贫困裙子的自主意识,切实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从而提升进取意识,扶贫扶志,远比给钱给物难度大,可一旦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又远比给钱给物收效大。古人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