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信息化的大力推广

[ 作者:农机服务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2 录入:19 ]

前言: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进程的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的新空间,拓展了思想发展的新领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缩短了地理位置,拉近了心理距离。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应用广泛,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广也在各地有序展开。

做为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将信息化渗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新时期农业发展应以现代的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农业发展为模式,为农村信息发展提供完整的服务体系和快捷的服务,让农业信息化带动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含义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整个农业过程的信息化,也就是说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领域中,使之为农业的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生产水平、效率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发展带来动力。农业信息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环境信息化、生产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资料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教信息化和政策法规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含义:

党中央描绘的新农村有以下几个特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指的是物质文明建设要发展,这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乡风文明,指的是要注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村容整洁,要求新农村不可忽视生态问题,要做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两手抓。管理民主,指的是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支持。以上五个内容构成了“新农村”的内涵,相辅相成为一个整体。

二、制约农业信息化推广的重点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村经济和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农业信息化推广力度亟待加强,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工农业间差距呈现明显的拉大趋势。需要通过农村信息化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农业产出,控制甚至减小工农业间差距,从而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二是农村居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改善速度较慢,城乡差距呈明显增大趋势。需要通过农业信息化来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加农民致富项目、提高农民致富能力,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化总体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借助农业信息化来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提高国内农村集中居住水平,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从而缩小国内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城乡协调发展的能力。

三、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灵魂和突破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在信息方面的差距有重要意义。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城乡间的信息交流,加快农村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在信息发展上的差距;还为农民带来现代科技知识和农业市场信息,带动农民转变生产方式,保证农民享受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权利,从而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前进。

农业信息化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了农业信息化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我国农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的作用,有助于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最终达到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业信息化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保证农民收入的最基本方式是将农产品引入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民生产,让农产品的价值得以转换。要将农民与市场紧密结合就要注重对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农业增产,首先要提高决策力和管理能力。所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和农民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动力。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掌握了信息上的主动权,就相当于掌握了生产、经营的先机,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农业信息化是农民学习技术、收集信息最快捷的途径。了解最新信息的农民就可以主动地摆脱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不再单纯依靠经验、力气,抢占商机,最终在销售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业信息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坚持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须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根本动力,也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从而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劳动资料和对象也有新的要求,这就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取代落后的劳动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置备信息设备、培养信息人才和巨大的资金投入,而满足这些要求的必经之路就是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坚持以农为本的道路。要使信息化发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就要不断完善本地的信息内容,引导农民使用这些信息,所以说,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第一,要通过宣传、教育及培训等方式,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在农村开展信息服务奠定基础。第二,听取农民的想法和意见,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需求,开发专业的软件和产品,以满足农民学习的需要。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信息化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一定要坚持政府的引导。坚持政府引导要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是坚持政府的规划指导;第二是坚持政府的组织领导;第三是坚持政府的示范引导;第四是坚持政府的依法管理。政府要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调动各方力量和组织,从而实现整体的统筹规划和优劣互补。政府要大力支持公益的信息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鼓励在市场上有发展潜力的信息服务;积极组织、开展有偿的信息服务,创新机制,调动积极性,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构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以加快信息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要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还可以建成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和根基,农业信息资源则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这就要加大对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及利用力度,围绕生产、市场、生活等建立健全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专家咨询、灾害预测、卫生防疫等与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系统。

结束语

多年来,国内的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步开展推进。目前,国内农业信息化体系逐步完善,信息网络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作参与的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众所周知,要进一步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就要打破传统的发展思路,将发展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工作的关键,不断发展、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形成一种培养机制;并吸取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建设中来,如通过相关政策将大学生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指导农民生产。不断强化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缩小城乡在信息化方面日益加大的差距,促使农村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中国农机服务网的主导产品“一键呼救”软件,通过用户注册、一键拨通等简易操作,实现客服人员、维修队和农机用户的在线对接,对农机故障进行快速维修,既为机手解决维修难问题,也帮助农机厂家提升售后管理水平,通过对维修流程的大数据分析,指导厂家改进产品、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同时,公司运用多维农机系列云教育视频系统,及时、快捷地免费为农机车手及厂家提供农机维修保养的视频技术指导,成为农机售前、售中、售后的强大技术支撑,构筑完成了互联网+农机服务的创新模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农机服务网 2017-06-0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