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化中期以后, 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一般趋势, 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的社会化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工业反哺农业具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以工补农”不是阶段性措施, 应当是在反哺主体明确确定的前提下, 工农协调发展的长期制度安排。工业的反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一、工业反哺主体的确定
工业反哺农业, 从本质上讲是资源的配置问题。由于农业的利润率难以达到市场条件下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 因此, 众多资源纷纷涌向工业, 而农业则处于劣势。要求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 就是将本该流入工业的资源拿出一部分扶持农业, 将工业创造的价值拿出一部分贡献农业。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共同富裕、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损害社会公平正义。要达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两个融合”, 必须发挥政府作用, 并且贯穿于整个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之中。很多学者认为, 政府应充当工业反哺农业的主体。但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下, 政府应该最终在规划、导向和调节方面起到更大作用。本文认为, 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实践不断发展、制度措施不断完善, 政府与市场间存在着一种“主体转换”的调节。即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初期和中期阶段, 政府应当充当主体角色, 在后期阶段, 这种主体地位让位于企业。
初期伊始, 工业反哺农业的相关制度尚未完善, 各方力量在政府划定的框架、原则内进行探索。政府需要在财政、科技、人力等资源方面给与支持、协调。因此, 政府在此时充当主体。进入中期阶段, 随着工业反哺工作不断推进,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更加广泛的参与进来, 工业反哺农业事业进入到上升阶段, 这时, 遇到的矛盾、困难也会更加复杂, 政府主体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的作用, 协调各方, 解决重大矛盾问题。到了后期, 工业反哺农业规范制度完备、体系框架构建、反哺方式科学、发展路径明确, 在政策和效益的双重刺激下市场开始更有力的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反哺体制模式, 企业的先进生产力和更多资源涌向农业农村, 最终形成工农结合、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
二、工业反哺长期性的原因
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定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方面, 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农”发展不充分的现象特别明显。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工农剪刀差”大大压抑了农村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水平和产业结构仍在不断完善之中, 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全部的精力去反哺农村、农业和农民。
“三农”本身的弱势地位。农业的地位首先由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由于农业产品是维持生命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 农业又适合生产力水平低的特点, 因此农业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机器广泛应用, 生产力出现质的提升, 人类对抗自然力量的增强, 农业附属于工业的从属性特点更加明显。目前, 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劳动力占比下降到30%以下, 农业附加值低, 生产力水平增长缓慢。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 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极度匮乏, 信息化水平低, 教科文卫事业发展滞后, 整体综合实力有待提升。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小农”思想意识强, 落后的经济和发展程度造就了落后于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
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反映出我们的工业化实力和竞争力,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方法,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1按照其他的一些评判标准, 我国大多被划分到工业化中期、过渡期阶段。这是第二产业积聚力量之后即将实现飞跃的阶段, 第二产业作为承上启下的核心产业, 它的实力强弱体现出反哺能力的大小, 我国的工业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且, 越向高端制造业强国迈进, 越要承受更多更大更复杂的挑战。工业发展到中期、中后期阶段的时候, 工业开始反哺农业, 也是国际的通用办法, 工业发展过程伴随着反哺农业过程的发展, 工业化道路的长期性决定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期性, 甚至在工业化达到预期程度之后, 反哺之路仍在继续。
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漫长之路。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就是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形成彼此关联、相互促进、互为一体的系统。这个系统不是第一二三产业的直线连接, 而是三大产业两两之间的体系构架。这是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新要求, 是工业反哺农业以实现农业“造血”功能的关键。三大产业既要各自发展, 又要在发展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彼此促进, 这是在发展中不断暴露问题、不断磨合、不断破除各种阻碍因素的过程。在实践中, 问题的出现也是一个过程, 在不断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中实现融合发展。当前, 乡村振兴战略处于起步阶段, 未来的发展之路必定充满坎坷, 当最终实现彼此的融合之后, 工业反哺农业的最终历史任务才算告一段落。
三、工业反哺农业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第一二产业相互促进, 刺激第三产业发展, 实现产业兴旺。工业反哺农业, 除了双方共同发展之外, 也是促进了第三产业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 尤其是在工业反哺农业的成熟期, 实现新型主体的规模经营,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 农业产业体系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 不仅实现农业产业兴旺, 也推动工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发展完善, 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科学耕植, 完善农村基础设置建设, 推动生态宜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科学管理农林牧副渔产业和谐发展。不仅实现农业体系内部和谐, 更促进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保护、尊重生态环境承载力。农村基础设置更加完善, 公路网、信息网基本实现全覆盖, 村民健身娱乐中心、村民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村民医疗室、村民图书馆、乡村小学等建立完善, 生态宜居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工业文明下基层, 为乡村文化注入时代血液, 展现乡风文明。这里的工业文明和乡村文化都是指摒弃落后成分之后的文明文化。工业文明是伴随着工业生产力发展产生的, 它表现了人类文化前进趋势, 是现代文明的有力展示。乡村文化的乡土气息浓厚, 是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宁静心理的归宿。工业文明融合乡村文化, 有利于增添工业文明的人文关怀;乡村文化遇见工业文明, 有利于增进乡土文化的与时俱进。
工业企业先进管理制度和先进地区管理经验有利于基层事业治理有效。封建社会下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乡村治理思维仍未完全消除, 乡村治理难点之一就在于“人情”。工业反哺农业, 开启“工业下乡时代”, 以工业文明、工业思维改变旧有思维惯性, 以当代科学管理实践成果为有利说明, 改变基层事业推进中“人情大于法”的不良现象,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实现治理手段有效、治理模式科学、治理成果丰硕、治理改革推进深入人心。
共同发展, 共同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工业反哺农业不仅蕴含着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更是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反哺农业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最终达到村民生活富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贸实践2018年17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