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徐得力:时代呼唤新型农民主体:新农人

[ 作者:徐得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7 录入:12 ]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在农业农村大发展的新时期下,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而农业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最迫切的需求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主体,构建现代化农业发展人才体系。

一、新型农民主体发展背景

(一)全国掀起农业农村投资热潮。

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升级转型之际,大批企业盯上农业这块香饽饽。武钢养起了猪,京东种上了大米,民生银行卖起了金枪鱼,联想种起了猕猴桃……各方大佬兜揣着白花花的银子,来了你方唱吧,我方登场,纷纷攻城略地,搞得农业热火朝天。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旅游9亿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今年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旅游5亿人次,营业收入1500亿

(二)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必然趋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人才短板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我国每一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谷物只能养活3人,而美国可以养活465人,英国可以养活126人。美国每位农业生产者的收入约为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万元,2010年中国农村人均收入只有5919元。

人才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方面,农业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造成行业利润低,很难用优厚条件留住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通常处于农村,相对大中城市而言,缺乏较为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设施,缺失专业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因此,如何吸引并留住且孵化更多受过高等教育、懂得学习和应用科技来实现精益农业、管理供应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能人才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

(四)中央对技能人才工作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李克强总理指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靠数亿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大军。目前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党中央始终强调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

在2015年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会召开前夕,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强调指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仍然要靠科技创新、靠人才驱动。而农业技能人才不仅是现代农业的建设者,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者,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和农业技术技能的重要传承者。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养农业技能人才。

新型农民主体肩负着市场经营运作(主要解决从农民到商人再到企业家的成长问题;)、农业科学技术(主要解决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化农民的转变问题)、现代农业管理(主要解决从家庭承包到现代化管理的过渡问题)的使命,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新型农民主体发展培育的方针与对策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是长期任务、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注意把握节奏和方法,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首要的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体,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和经营自主权,政府部门重点是做好规划引导和服务、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忌越俎代庖、行政命令。要坚持市场导向,尊重经济规律。深入研究需求特点、市场走势,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引导农业生产,善于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农业生产,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防止因盲目跟风、搞“一窝蜂”,遭到市场惩罚、农民埋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加强分类研究,科学制定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是一个能够联动一、二、三产业到现在四产,五产、再到六次产革命的包容性大平台,是一个能够融合资本、资源、知识、人才的平台。新农人必须有开阔的胸襟,抱有包容的心态,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有素养的支撑现代农业这项完整、有机的系统工程,包含了资金、成本、管理、人才、团队、营销、产品、推广、策划、规划、建设施工等方方面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乃至企业的运营;现代农业可以说是基于食品安全和生态保护需要发展起来的绿色产业,这要求劳动者存良心,有良知,甘于做阳光下的产业,为民众提供安全、放心、生态的产品。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说,现代农业完全可以与旅游、文化、养老、养生、创意、创新等多个产业相结合,新农人要求具有重视战略规划、从宏观,从全局把握正确方向,在行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对项目定位、主题、走势及前景准确判断意识。

(三)创新培育新型农业人才方式

如何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对农业经营者进行准入制度,如果想从事农业职业,则必须完成相应的职业教育或大学教育并获得国家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用制度来确立提升农民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可以培育先进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个层面。这样才能为我国农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理论和实践兼备的职业农民;二、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积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合作社联盟、农民联合会、农业联合会和农业协会等机构组织,合作社联盟侧重提供农民经营方面的服务,农民联合会侧重提供农民生活方面的服务,农业联合会侧重提供农业技术方面的服务,农业协会作为农民和农业利益的代表在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农协来影响政府决策,使政府的政策有利于农民,并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技术研讨班等推动农业进步与发展。引导促进民间组织分工协作、相互支持,为农民在生产、销售、生活、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要与政府的扶持密不可分。政府要加大立法力度,要明确规定:“促进合作制”、“支持合作自助”,并把这种促进和支持作为“优先目标”;在信贷方面,政府对农业企业实施了特殊性的信贷管理政策以支持信贷合作社的发展,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在资金方面,政府主要是通过补贴、资助的方式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予以扶持;在税收方面,政府为了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合作社用税后利润进行投资的部分免征所得税;农业企业、合作社还可获得免交营业税、机动车辆税的待遇;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农机出租等服务的合作社还可以免交法人税等。

新型农民主体必须适应我国新型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构建多种类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科技农业即知识型农业,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有效地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机制的运作方式,推进农业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从根本上消除粗放经营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效率低、环境污染等严重的消极后果,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由非持续型农业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走出一条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徐得力,新型农业人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关村锐智大学生创业研究院院长、中关村人才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