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开始前,《新安晚报》曾征集民声民意带上两会。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对此给出了自己“良方”。他认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3月13日《新安晚报》)
不可否认,一些城市利用居住证制度,设置学历、技能、投资、房产等新门槛,已成为普遍现象,或者存在只改变户籍、未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和福利水平的“空转”现象。特别是,很多城里人已经害怕了城里的高房价、高成本、交通堵塞、高污染、能源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出现了许多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准备在农村颐养天年的现象,被称之为“逆城市化”现象。而“告老还乡”,实际上是对“逆城市化”的一种引领。
众所周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别之后,人口流动是双向的,既有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也有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尽管目前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远远比不上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的规模。然而,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题中之义;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的意愿,同样应该得到尊重。换言之,不管是官员、知识分子“告老还乡”,还是普通市民“退职还乡”,均应得到政策支持
实践表明,“逆城市化”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新潮流。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逆城市化”对城镇化而言是吐故纳新,对农村来说,则是巨大的发展能量。可以说,“逆城市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农村发展速度就快。同时,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可以解决“大城市脖,促使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可见,借助“逆城市化”的力量发展农村,是促使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捷径,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佳选择。特别是,官员、知识分子等精英人士“告老还乡”,不仅可以提升农村整体素质,而且可以促进乡风文明,弘扬和传承乡贤文化。
因此,规范“逆城市化”,应作出制度安排,使其有利于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既然“逆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城乡发展均利大于弊,既然公民拥有理想化的迁徒自由,走到哪里,就能在哪儿自由定居,享受当地的公共福利,从制度上给他们以心理认同和归宿,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那么,各地政府应当审时度势,加强对“逆城市化”的管理和规范,使其趋利避害,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官员、知识分子等精英人士,应成为“逆城市化”的引领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方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