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量的劳力外出,耕地撂荒面积与日俱增。谁来种地?如何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经营模式——土地托管。在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分散经营的背景下,土地托管为解决规模化种植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帮助……
山西日报客户端综合报道: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从年头忙到年尾,一年的收入跟外出务工的人相比,可以用“少得可怜”去形容,这种种植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规模过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我的地,你来种。管理归你,粮食归我。去年以来,一种新型的土地托管在我省一些地方悄然兴起。通过土地托管的方式,将土地交给“田保姆”全程托管,实现规模化种植,既为农民节省了时间,又实现打工种地两不误。
草根实践的智慧元素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有不少人这样认为。当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中老年人,种地对他们就成了一种高强度的活计,并且种植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管理缺失,付出与回报相差较大。土地托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土地托管的受益者、潞城市黄池村花甲老人苗爱良深有感触,“去年我把自家12亩土地托管给了黄池供销社种玉米,从种到收都不用管,一分钱不投,一份力不出,年底领到了5000多元合同款。今年我还把这12亩地托管给供销社种高粱,省心省事还多赚钱”。
在我省率先试水的黄池供销社为当地村民制定了多种土地托管模式,其中既有全托模式、半托模式也有农资农机的单独托管模式。多种托管模式可以让当地的农户根据自己的诉求来进行选择,真正实现了土地托管的私人定制。
个性化定制的土地托管使得村民有灵活的选择,实现最佳的收益。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种植一亩玉米,种子、化肥加人工一年要花费750元,按照亩产收益1000元计算,一年下来一亩地只能收入250元。而全托管后,农户不需要掏一分钱出一分力就能在收粮后,五五分成,年收益可达500元,实现收益翻番,还能有效避开粮食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土地托管后,供销社可以提前与市场对接,通过粮食直销开展订单农业等多种现代化经营方式,实现了产销衔接和农户供销社的双赢。
从2015年开始,黄池公销社共托管土地849亩,涉及87户农户,今年看到实在效果,农户的积极性提高了。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000亩土地进行了托管,一下就翻了好几倍。据潞城市黄池供销社主任王斌介绍:下一步黄池供销社还要完善托管模式以大田托管、代耕代种、服务合作,以销定产等多种方式为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与此同时,已经成为农民信赖的“田保姆”、“田管家”,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吸引一些“70后”、“80后”投入农业的“新蓝海”。
发挥出1+1>2的效应
以前每到春耕时,太谷县北六门村的白锦绣就发愁,丈夫在外工作,孩子出去打工,家里缺劳动力。今年却不一样了,只要打个电话交代一下,家里的地很快种好,这是因为村里有了“田保姆”,她家的7亩土地全部托管了。
“我算了算,有了‘田保姆’,每亩至少能省100元。”白锦绣说,除了省钱,还不用受累了,自己出去每月打工还能多挣1000多元。
托管了白锦绣土地的农机手刘海忠家里,旋耕耙、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播种机、烘干机一应俱全。刘海忠说:“以前农机服务是零散的,东一户、西一户地跑,费事又耗油,托管后的农户从农资购买到农机使用,再到粮食出售都能享受优惠,而我则保证了农机每季都能‘吃饱’,挣上更多的服务费。”
刘海忠介绍土地托管的优势说,“我们是集中连片作业,老百姓把手里的土地托管给我们,就方便了我们进行机械作业,也利于把先进的作业方式运用进来,节约了时间和油耗,降低了作业成本,而且我们摒弃过去的大田种植,采用地膜覆盖,起垄地膜覆盖等方式,让地温升高,保住水分提高出苗率,这样就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农民的获利也就更多。” 在土地托管以后,刘海忠就负责农资、耕作、管理、收获、加工、销售等全程进行一条龙打包式服务,这不仅有效利用农机设备,同时明显地降低了各种农用物资和机械作业的成本,而农户只需在收获后支付给刘海忠相关的费用,双方形成了一种共赢的局面。
土地托管不仅让农户和刘海忠双双受益,对于太谷全县的影响亦是非常深刻,像老刘这样的农机服务组织,将农机户的服务优势与农户的资源优势有机统一起来,让土地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同时确保土地在流转之后还能用于粮食耕种,保证了粮食生产规模化。由于这样的耕作方式代表了农民的较高水平,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进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
“农业降成本,机械化是一条出路。”太谷县农机局副局长贾新民说。“土地托管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们不仅拥有科学种田的技能,还具备了经营管理能力,把推进‘全托管’服务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和注入农业经营管理,将农机与农艺紧密而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了1+1>2的效应”。
土地规模化生产渐成规模
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如何将零散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并能让农户普遍接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托管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生产,解决了土地规模散碎不易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难题,弥补了农民不愿意轻易放手的土地问题,通过整合资源扩大了规模。
“全托管”是用现代化的机器、现代化的技术,为传统的农民提供最摩登的农业技术服务,由此获得双赢的一种服务方式。农民将土地交给服务主体全程打理,每亩支付相应的托管费,服务主体向农民承诺农作物保底产量,收获物全部归农民。
据了解,土地托管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新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尝试,在农民不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农业服务组织有偿代为农民管理土地,包括从种到收全程服务的“全托”和农户按需选择服务项目的“半托”两种服务形式。
农民有很深的土地情结,依恋土地,所以当农村家庭劳动力不足时,土地托管就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方便了合作社统一管理、规模化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降低了生产风险,增加了合作业产业发展信心,为农户增加了收入。
与土地流转相比,土地托管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地承包收益权不变,还是归农户所有,在乡土意识比较强烈的农村,这种模式更容易被村民接受,并且破解了农村有地无人种的局面,效益还有保障,因此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土地托管协议一年一签,土地的使用权仍然在农民手里,只是把管理权交给了托管方,收获的粮食都属于农户,托管过程中的补贴和风险由农民自己承担,这种模式打消了农民流转土地合同一签好几十年的顾虑,同时还实现了机械化连片耕种生产,既节约成本,也能提高粮食产量,为不离土不离乡的农民集约化生产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山西经济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