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不一样的企业和经济;之前的企业,被冠之以"传统企业"的美誉,似乎只有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人才能拯救"传统企业"日渐衰落的命运。
苹果颠覆了手机行业,阿里颠覆了零售行业,滴滴颠覆了打车行业......一个个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挥舞着风险投资的钞票,纷纷呐喊着改变世界。
农业,确实那个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行业。它古老,陈旧,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人说这种气息是一种清香,但任谁也不得不承认,农业的清香中,并不带着哪怕一丝的高雅。
田埂上农民裤管上的泥,诉说着农业的辛苦和缓慢。这种缓慢,与农民裤兜里的那台智能手机,以及它通过移动互联网所连接的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打着改变世界的大旗,互联网人志在消灭这种格格不入。他们眼看着电子商务改变了3C、服装、图书等等行业的流通格局,眼看着农业是剩余的最后一块净土;他们觉得农业是电子商务可以改变、也应该改变的落后生产力。
所以他们来了。
尝到了田间地头的成熟果实的曼妙滋味。
也尝到了头破血流的苦辣辛酸。
互联网这颗灵丹妙药,遇上农业,似乎突然就不灵了。怎么会这样?
因为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什么。农业行业的不合理之处,依然延续。无数农业行业的从业者,除了将农产品电商当做一个出货的渠道,并没有对自己的业务有更深刻的反省。
农民依然没有知识,对自己从事一生的行业并无深入了解;经销商依然把“卖货”放在了自己工作最重要的位置,为了获得渠道的青睐日夜操劳,却很少考虑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而可怜的消费者,早已身居都市、远离乡土,往往五谷不分而浑然不知农产品天然的滋味,于是被蒙在鼓里,享受着越来越难以下咽的消费升级。
这些景象,其实在比农业发展更快的制造业里,早就出现过。这些言语,早在2000年,就被吴晓波老师写在《大败局》的序言里:
导致中国许多草创型的企业家被“集体淘汰”的原因有很多。而通过对众多失败案例的剖析,我们发现其中最为致命的是:中国许多企业家的体内潜伏和滋生着一种共同的“失败基因”。
……
一、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这些企业家中的绝大多数就他们的个人品质和道德而言算得上是无可挑剔的,甚至律己之严达到了苛刻的地步。……
可是,当我们考察其市场行为的时候,我们又看到另一番景象。他们对民众智商嫉妒蔑视,在营销和推广上无不夸大其词,随心所欲;他们对市场游戏规则十分漠然,对待竞争对手冷酷无情,兵行诡异。而我们的公众舆论和社会集体意识又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考量标准,对那些取得辉煌市场业绩的企业家往往无意于追究其过程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这一现象,几乎成为阻碍中国许多新生代企业家真正走向成熟的最致命的痼疾。
……这种种的蔑视、漠然和淡薄,最终必定会伤害到企业家自身和他们的事业。
二、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
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以“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榜样。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牌理”是为芸芸众生而设的,天才如我,岂为此限。于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岂不知,如果人人都不按牌理出牌,那么还要牌理干什么?一个老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人,还有谁愿意跟他玩牌?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他所获取的超额利润,其实是以伤害大多数按牌理出牌的人的利益为前提的,是通过以破坏市场秩序为策略而乱中取胜。于是,在很多企业家兵败落难之际,往往是冷眼旁观者多,挺身救险者少;落井下石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冷嘲热讽者多,同情怜惜者少,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经济”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一是该国拥有量大面广的中型现代企业,它们以蓬勃的生命力成为这个国家经济进步的孵化器和推动力;二是管理成为一门技术被广泛地应用,由此出现了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专业型经理人阶层;三是在经济生态圈中形成了一个成熟而健康的经济道德秩序。
……中国企业家要真正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力量,那么首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一项比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乃至种种超前的经营理念更为关键的工作,是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
以上这段文字,成文于16年前。如今读来,字字珠玑,似乎正在批评中国农业的种种乱象。我们农业人,一味的迎合自己客户的需求,罔顾消费者对美好食物的追求;凡农产品,皆以“好看+便宜”为判断好坏的标准。
如此,便种出了硕大而寡淡无味的西红柿,便生产了坚硬而永远都放不熟的猕猴桃,便集中资源研发了“皮黄肉不熟”的香蕉催熟技术,便用激素催生出了上市更早但却味苦生涩的甜瓜。
农业的从业者,就是这样鄙视消费者的智商,以为消费者不会选择优质的农产品,以为消费者只配吃到这样的糟粕,以为消费者会永远的这样上当受骗下去。
农业是投资回报周期最长的行业之一,可又是从业者素质最低、目光最短浅的行业之一。
只要这一季赚到钱,哪管它明年的收成能否卖出去!
好在有了互联网,世道变了。
消费者可以买到商品之后,在页面上评价了;消费者可以买到农产品之后,因为难吃而退货甚至差评了;消费者终于享有了应该享有的权利。
但这本不应与互联网有任何关系;
因为消费者从来就应享有这样的权利。
要满足消费者的这一权利,仅仅农产品电商这一个点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农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进行整体的调整和配合。借用我的老师、原京东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建设的言语:
任何做横断面业务的互联网农业项目都是伪命题。
正如消费者的权利一样,产业互联网化的下一步发展也不再属于纯互联网公司。
出租车,是人们“衣食住行”中“行”这个行当的一部分;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出租车行业只是很小的一个版块。自从滴滴合并掉uber中国的那一刻起,标识着互联网行业渗透产业的力不从心——
滴滴仅仅改变了一二线城市的出租车行业,已然需要BAT三家联合投资。
而中国的整个农业行业,其体量之大远远甚于出租车,这样规模的产业升级,又怎么可能是纯互联网人能完成的任务?
这是需要所有农业人一起完成的任务,只要我们农业人向互联网人一样思考问题——
完全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我们将消费者的权利交还给他们;我们真心的帮助消费者吃到他们内心里想吃的食物;我们改进自己的产业链技术;我们使用高品质的碳基营养有机肥料;我们使用对环境友好、对消费者身体安全的生物源农药;我们使用按质定价的价格策略;我们使用稳定安全的保鲜技术;我们选择有效而不浪费的减损包装设计;我们采用提高产品品质的种植管理方式;我们控制成本,不要把农产品做成奢侈品,违背经济规律做生意……
我们使用一切能想到的办法,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那种农产品——
安全、好吃、不太贵!
如此,我们让这个古老的行业,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而飞跃。
最终,无论线上线下,都充满了消费者爱吃的食物。因为互联网只是能帮助我们做到我们本来就应该做到的事情。
到那时,产业链里到处都是互联网,就好像如今我们完全听不到那个企业要完成“IT化转型”一样。
所有企业都是IT的,所有企业都会是互联网的;所有人都在做互联网农业,所有人都飞跃了曾经的“传统”,就如同从来就没有什么互联网农业。
是为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大吃益惊)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