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农民不愿离开故土?调研显示九成贫困户愿意搬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团队调研发现,易地扶贫搬迁中,超过半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认为缺钱是搬迁面临最大的困难,这与贫困户对国家资金补贴政策了解不到位有关。其次是担心是搬迁后收入来源没有保障、搬迁后无地可种。
研究团队于2016年6到7月在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八个搬迁大省(自治区)的16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专题调研,调研对象为规划搬迁但尚未实施搬迁的家庭。
“调查规模是2000多户,7000多人。”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教授汪三贵,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扶贫蓝皮书发布会上介绍。
所调查的建档立卡搬迁户(下称“搬迁户”)生存环境较差,93.07%生活在山区,其中有8.77%的生活在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威胁的地质灾害区;收入水平偏低,2015年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471元,比2855元的国家贫困线低13.5%。超过九成因生存性困难或发展性困难需要搬迁。
调研数据显示,92.12%的农户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搬迁。从搬迁户自己的选择来看,搬迁的原因依次为太偏远(44.08%)、生存环境差(22.73%)、住房条件差(11.30%)。各省的搬迁原因不尽相同,其中在贵州、云南,灾害频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甘肃搬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水。
调研发现,尽管国家已经出台明确的资金扶持政策,但仍有54.54%的搬迁户认为缺钱是搬迁面临的最大困难。这与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政宣传不到位,多数待搬迁户不了解搬迁补助措施有关。
汪三贵认为,“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农户觉得缺钱搬迁,实际上钱是有着落的”。
近年,国家释放了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投入力度的信号。2015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未来五年,中国将有6000亿元资金投向易地扶贫搬迁。
根据2016年9月印发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通知》(下称《通知》),“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预计约 9463 亿元,其中,981万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需5922亿元。资金筹措分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专项建设资金、低成本长期贷款、地方自筹及整合其他资金、农户自筹资金。建档立卡搬迁人口预计自筹建房资金 215 亿元,占比2.27%。
《通知》提出,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用于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的住房建设补助,并按照区域类型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其中:河北、山西、吉林、 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 10 个东中部省份, 按人均 7000 元标准补助;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陕西、宁夏 等 6 个西部省份和四川、云南、甘肃 3 省非藏区,按人均 8000 元标准补助;新疆、西藏、青海和四川、云南、甘肃 3 省藏区,按人均 10000 元标准补助。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提供3000亿的贴息贷款用于贫困户的易地搬迁,这些贷款最终由地方政府偿还,以免贫困户因搬迁而大量负债。
据调研, 平均来看,建档立卡搬迁户愿意拿出13158元自付资金用于搬迁,愿意借16907元来用于搬迁。
另外,从需求来看,搬迁后,30.26%的搬迁户更看重本地的就业机会,26.35%的搬迁户认为需要安置点就近提供耕地,23.13%的搬迁户则表示需要提供生活补贴或社会保障。
而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方面,搬迁户希望安置点优先投资道路、饮水、教育、产业发展和医疗。
研究团队建议,考虑到搬迁人口在家庭结构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应因地制宜采取梯度搬迁的方式:对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贫困人口,可以优先搬迁到城镇,并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对于劳动能力缺失和只能以农业为生的贫困人口,主要采取就近集中安置的方式,同时提供适应当地条件的农业和非农产业扶持。
研究团队强调,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应统筹考虑资金分配,避免将过多的资金用于建房而忽视后续扶持措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财新网2017年01月04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