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刘国忠: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

[ 作者:刘国忠 刘碧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6 录入:吴玲香 ]

2017年是国家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工商联常委刘国忠指出,要让贫困群众全面脱贫,长期脱贫,单靠输血式扶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施造血式扶贫。只有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才能激发贫困群众的源动力”,才能引领贫困群众依靠顽强的意志、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精神贫困”,亟待改变

通过长期考察、调研,刘国忠代表发现,当前,部分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没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愿,更多的是依赖外部扶持,依赖输血”,而不是主动去脱贫,主动去造血;一部分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有脱贫的愿望,却缺乏自主的精神。这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群众精神贫困的两大具体表现。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地理、历史、文化、家庭教育等因素都有联系。从地理上看,一些家庭由于地处偏远,与现代经济和生活状态脱节,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因而选择了消极应对;从教育上看,有些人因为受教育程度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不知道如何脱贫;从文化上看,部分地区的习俗文化也对贫困人口的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他指出,送钱送物确实让困难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但仅靠这些无法彻底帮他们改变现状,帮他们走出困境。外力必须通过内力才能起作用。如果贫困人口自身不努力、不主动、不作为,外力再强,可持续脱贫也是一句空话。只有做好精神上的扶贫,拔掉贫困户的思想穷根”,贫困人口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精神扶贫的两点建议。一是思想上扶志”,二是能力上扶智

思想上扶志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刘国忠代表认为,贫困人口要彻底告别贫穷,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志气。他建议:在贫困地区,要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点燃群众致富的理想。要扭转成年贫困人口的不良观念,把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可以通过加强宣传贫困群众身边劳动致富的典型人物、典型案例的方式,为贫困群众树立身边的榜样,让大家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主脱贫、劳动致富的观念。

能力上扶智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刘国忠代表说,“资金扶贫治标,智力扶贫治本,困难群众之所以贫穷,与他们受教育程度不足,文化水平低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加强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教育扶贫要从娃娃抓起,他建议,大力推行贫困家庭雨露计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要实现全覆盖;农发行投入扶持资金,使学校成为贫困地区最安全稳固和最美丽的建筑;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全面加大建档立卡家庭职业教育培训力度,让贫困家庭掌握实实在在脱贫致富的本领,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以农家书屋和读书送书活动为重点,让农家书屋覆盖到所有的贫困乡村,不断扩大贫困户知识面,拓宽贫困户致富路;一人成才,全家脱贫”,公办大学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招生力度,国家增加财政资助,扶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鼓励民营资本到贫困地区开办教育机构,对于到贫困地区开办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民营企业,国家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于主动招聘贫困家庭成员,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企业,国家同样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精神扶贫任重道远,全社会动员起来,踏踏实实做好精神扶贫工作,就能更好的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网(记者/刘碧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