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最美乡村回迁房”设计师:设计能否改变乡村
吴冠中笔下的旧时江南,白墙黛瓦、参差错落,寻常巷陌、竹外桃花……曾经是“画不尽的江南人家”,多年后却成了许多人记忆中回不去的故乡。
今年春节前,青年设计师孟凡浩在个人微博上晒出一组富阳东梓关农村回迁安置房的“原版高清大图”,顿时引来惊叹一片:吴冠中画作里的水墨江南,仿佛又在现实中重现。
网红“最美乡村回迁房”是怎么炼成的?又给这座1500岁的古村庄带来了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gad建筑设计(杭州)合伙人、创作总监、东梓关回迁安置农居设计主创孟凡浩。
不是复制“假古董”
上观新闻:是怎样的契机让你们承接了这个项目?
孟凡浩:我的祖辈都生活在农村。印象中,学生时代每逢假期我都会回到乡村的祖辈家中生活一段时间。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大人做饭的时候,坐在土灶后面扇风加柴———这就是我对乡村生活最美好的印象,是我记忆中的“乡愁”。
上观新闻:从设计图纸向村民公示的那天起,这个项目就不乏争议。首当其冲的,就是当时在不少村民眼中“四不像”的建筑外观。为什么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对富有传统元素的“杭派民居”感到陌生?
孟凡浩:这是一种文化的断层。
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宅基地划分过于单一而导致的“千村一面”,催生出了大量“兵营般”的农居点。它们行列式的机械布局、满铺式地层层叠加,让这个千年农业大国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和多样性,慢慢失落了。
近40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互动加深,城市观念汹涌进入农村,西式建筑风格成为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的直接体现。罗马柱式和建筑高度往往成为农村的价值指向和财富象征。
于是我们看到,一座座罗马柱式的小洋楼突兀地出现在这些古老的村落中,“颠覆”着村民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而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渐渐消失了。
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按照复古方法去造一些古式的、中式的建筑可行吗?高墙深院、板壁窗棂、雕梁画栋……也许村民会说,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房子里长大的。可这样的建筑真的适合今天的乡村吗?
现在的农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材料、建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设计是强调当下的。
上观新闻:古村落中的“杭派民居”究竟应该建成什么样子?
孟凡浩:这也是反复困扰我的问题,答案一度遍寻不及。最终,我们从吴冠中水彩画里的写意江南得到启发:抛弃掉板壁窗棂、雕梁画栋等中式建筑的具象符号,仅靠简洁的粉墙黛瓦和微曲优雅的屋顶线条,在抽象中渲染出江南人家的隽秀。
同时,“修旧如旧”的设计思路也被完全摒弃。新时代、新农村,就应该有新农居。我们想打造一个保留了传统元素的当代乡村聚落,而非复制出一些“假古董”。
希望“最美乡村回迁房”不仅吸引局外人的目光,更重要的是,现代形式语言重构下的传统元素能逐渐引领村民审美的回归。
鞋子舒不舒服,穿的人最知道
上观新闻:你想到它会如此之“火”吗?
孟凡浩:完全没有想到。我认为东梓关回迁安置房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是因为当下关注农村工作的导向和大环境;另外一点,这是村民的回迁安置房。如果是一片民宿建成这样,那么大家可能会觉得很正常,关注程度就没有那么高了。
我接到的设计任务书上写着,这是46户村民的回迁安置房。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有一点特别明确———村民自住,所有的设计都要围绕“居住”这个形态来设计。
这些村民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有些什么需求?这是我迫切需要知道的,所以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调研、面对面座谈。事实证明,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且必要,对之后的设计和用户体验都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上观新闻:你在进行设计时,怎么考虑村民的需求?村民是怎么评价的?
孟凡浩:我所属的gad建筑设计集团长期从事着城市高端居住社区和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因为“放不下的情怀”,创始人邬晓明、王宇虹带着公司的设计师尝试过一些村落改造和精品民宿等小型的乡村实践,但东梓关的这片新农居,却是我们团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为农民设计的项目。
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有些什么需求?这是人们日后评价设计成败的关键,而这恰恰也是我最不了解的地方。
因此,调研问卷和面对面座谈成为前期的重要环节。我们努力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以获得最宝贵的一手材料。
上观新闻:哪些是根据村民需求来设计的?
孟凡浩:比如,问卷里“希望自己家与邻居家共用一堵墙吗?”村民全部勾选了“不共用”。考虑到村民们对自宅“独立性”的强烈诉求,房屋户与户之间完全独立,不共用同一堵墙,间距从1.6米到3.2米不等。
对于“可以接受从北边进入院子吗?”这个问题村民全部勾选了“不接受”。因此,设计中遵循了当地堂屋坐北朝南、由南边进入院落的习惯。
调研中发现,全村只有6户人家拥有私家车,大部分人则以电瓶车代步。因此在设计中并没有将车库作为功能区引入户内,而是在户外公共区域集中设置了三块停车区,通过一条机动车道连接,其余道路均以步行尺度设计。这样既保证了村落中街巷的空间尺度,又将更多的空间划分给了每户的院落。
另外,传统建筑中的灶台、天井、后院要保留,要有储藏农资和农具的专用空间,要有停放电瓶车的地方,房间要足够大……村民们的诉求最后都变成了设计图纸上的具象表达,并一一落实。
在材料上,则选择经济适用的砖混结构,配以白涂料、灰面砖、仿木纹金属隔栅等,减少木头、夯土和石材的用料。既缩短了施工周期,又便于村民的日常使用与维护。
我认为,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设计、反馈,再回到设计中的互动过程和方法。毕竟“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最知道”。
有位专家曾经表达的观点我很认同:规划设计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自己的创意随意加在村民身上。在进行设计时,应该更多地考虑村民到底需要什么,以及他所带来的设计,村民是怎么评价的。
中国乡村需要怎样的设计
上观新闻:你的设计让那些年轻的村民回来了吗?
孟凡浩:有位村民说,以前不愿意回家的女儿,上周带着外孙回家里住了五六天。这已经足够让老两口高兴好一阵儿了。
上观新闻:乡村需要怎样的设计呢?
孟凡浩:大量的设计力量介入乡村建设,但其中大多数仍然是一种“城乡互动模式下的设计实践”。
一群城里人通过资本占有乡村资源,另一群城里人去消费这些资源。这种发展模式与这片土地的主人并没有发生太多的联系。乡村发展中农民自身的居住问题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基本处于一种粗放发展、管理失控的状态。
有一种大家较为认同的观点认为,乡村有着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自然肌理和生产生活需求。要竭力避免城市对传统村落肌理的侵袭,就需要设计师摒弃掉某些精英主义理念,下基层、接地气,真正理解中国的乡村。
上观新闻:作为杭派民居首批示范村之一的东梓关“一炮而红”,你认为它的建筑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吗?
孟凡浩: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项目最大的意义倒不是结果和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从研究到实地调研再到设计的这一套设计策略和方法,才是真正有推广价值的地方。
现在在乡村中做事,观点很多,大家都在摸索,我们也在摸索。东梓关的样板出来之后能够供大家讨论,就是意义所在。如果一定要谈经验,那么我认为有这么几点:
还原乡村的原真性;以现代的形式语言重构传统元素,以当代建造方式实现地域性表达;在尊重村民生活方式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在低造价的基础上保证品质。
这可能是乡村建设中较为适宜的理念和取向。
上观新闻:现在有一种提法,“设计改变乡村”。你觉得设计真的能够改变乡村吗?
孟凡浩:这好像过于强化了设计的意义。乡村问题的复杂性和未知性决定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只是设计和建造出一个物理空间形态,实用、经济、美观。这是设计需要做的事。
而乡村是否能够复兴、村民是否能够回归、产业是否能够引进和发展、文化是否能够传承,这些内核的东西是设计做不到的,需要各方一起努力来解决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系统问题。
当然,一个好的设计能够给乡村和村民生活带来最直观的改善。有人问我理想中的东梓关村是什么样子,“活力乡村,写意江南”,这就是我希望能给东梓关带来的改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上观新闻(文/雷册渊)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