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话题最近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学界到实业,几乎都有说不完的话。大家对于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致上达成了共识,但对于究竟如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却是各有各的理解。中央给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或许是因为大家对这20个字的侧重不同,才有现实中各种乡村振兴的理解与做法。作为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学者,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自然有着很高的期待,因此只要有时间,就会尽量带学生到农村去走一走,也希望能够找到通用的乡村振兴打开方式。今年的暑假和国庆节,我们的走访调研看到了三种不同的乡村振兴思路:
一是浙江何斯路村“以人为核心”的思路。8月底去何斯路村调研,一进村就感觉到这里与众不同的人文气息:首先是善待老人。村里有为老人专门设置的公共食堂,老年大学,晨练场地等等,老人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其次是崇尚善举。村里通过设立“功德银行”鼓励村民的善德善行,从日常行为着手实施“人的教化工程”。村里的“功德榜”记载着每个村民所做的善行,一个月3次的老人晨练,让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一起打太极拳,志愿者为他们讲政策,讲善人善行,唱村歌,学礼仪等等,点点滴滴改变着人的行为。在何斯路村,你会见到人人都很热情,地上没有垃圾,可谓村容整洁,人情浓郁。三是崇敬祖先。走进村里即可见到路边矗立的从何斯路村走出去的先辈塑像,这些都是为国家与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何氏先辈,有医生,有科学家,有将军等等。在村子中央位置的何氏宗祠里,既有对祖先的追思,也有对现在贤人的褒奖。总之,在这个村里随处可见的是对“人”的尊重。用村支书何允辉先生的话说,乡村发展首先得是“乡村人的生活呈现,然后才是对有需求的人共同分享快乐、分享经济、分享幸福”,因此一个乡村的发展好不好,游客量不是最重要的追求,人的进步与乡村和谐可持续才是。所以,何斯路村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比如,村里的集体经济首先解决的是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村里给每一位老人都买了社会养老保险,让老人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也许因为把重心放在了“人”,在何斯路村似乎没有见到轰轰烈烈的产业发展景象,也没有什么年轻人留在村里。据说年轻人白天大多都去周边城市创业或者务工,晚上才会回来一家老小团聚。留在村里的村民,种几亩黄桃,办一个家乡米酒的酿造作坊,都打着“何斯路村”的牌子去销售,村里的“草根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些支持,但他们也需要将收益中的一部分留给村里作为集体收入。不过,何斯路村的产业,似乎并不在村里,而是在村外,村里没有规模很大的产业,但这里的人均收入却不低。在他们看来,回到村里就应该回归“农村人”的生活,只要觉得幸福就够了,不需要太多的钱。以我们所见,村里的老人是幸福的:因为建立了良好的养老保障,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因为村民崇尚善德善行,他们没有勾心斗角。身心愉悦使村里的老人快乐而健康,这从给我们讲解的那位80多岁的何老先生矫健的步伐,洪亮的声音里可以体会到。
二是安徽三瓜公社“以产业为核心”的思路。今年6月和10月,我两度走进位于安徽巢湖的三瓜公社,一听这个名字就很有创意,西瓜、冬瓜、南瓜,这是多么熟悉的名字,能够立即唤起儿时的记忆!这是安徽蚌埠的一家民营企业来巢湖打造的一个乡村发展样版,样版的核心追求是产业发展:首先是这里提出了“互联网+三农”的产业发展思维。这里的规划设计就是围绕“互联网+三农”的产业思路展开的,南瓜村的电商,冬瓜村的乡旅,西瓜村的农业有机组合,通过互联网招来游客,通过互联网卖走产品,通过互联网催生创业。其次是这里围绕产业发展讲效益。为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通过政府的协调,将农民实行征地搬迁安置,将土地集中在工商资本手中。我们到西瓜村调研时,那里正在拆迁当中,村民告诉我们,政府以3万元左右的价格将他们的承包地征收,按每人50-65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在巢湖城区安排安置房将他们的房屋征收,按照60岁以上的老人领取每个月200多元的养老金补贴的方式让农村老人进城。尽管三瓜公社墙上写着“创业不必去远方,家乡一样铸辉煌”,但事实上,经过征地拆迁之后的农民,基本上跟村庄没有什么关系,他们随着安置实现了从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国庆假期尚未过半,这里今年的游客接待量就已经突破600万人!公社的电子监测屏里随时显示着线上线下交易额的变化,所以在三瓜,产业效益是优先的!再次这里年轻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与别的农村完全不一样的是,三瓜公社可以说是年轻人的天堂。他们围绕三瓜品牌做电商,或成为三瓜公社的员工,或成为这里的电商创业者。有年轻人就热闹,与别的农村只有老人小孩留守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过这些年轻人大多与这个村庄没有关系,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从别的地区来创业的,有的是三瓜公社自己的员工。
三是安徽古镇唐嘴村“以村集体为核心”思路。我们去唐嘴村多少有些意外,但却收获了许多。这次原本只打算在三瓜公社做调研,结果时间有点充裕,问询度娘得知唐嘴村是安徽省榜上的千年古村落,我就爱看古村落,于是毫不犹疑想去走走。唐嘴村的调研有两点感受:首先是“老年农业”情况非常严重。我们刚上公交车就遇到一位82岁的唐嘴村老人,早上六点多乘第一趟公交到巢湖市区卖掉了自养的两只土鸡和鸡蛋,八点钟回村,刚好和我们在公交上相遇。见到农民大伯我的话就多了起来,老人告诉我: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外有工作,一个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在家种有6-7亩地,其中3亩左右水稻,还有玉米、花生、芝麻、草莓等等旱作物。大儿子在家建了新房,大儿媳妇住在家带孙子,也就是老人的重孙,两位老人住在老房子里。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情况都是这样,有的年轻人在城里买了房子,但家里的土地还留着,老人种一部分,流转一部分,实在流转不出去就荒着,我们在村头的确发现不少荒地,看着可惜。在唐嘴村我们几乎没有见到年轻人,种地的“劳动力”年龄都在6、70岁以上。其次是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头我们见到一位86岁的老年妇女在地里摘菜,看她步履蹒跚的样子很是可怜,交流中得知她是孤独老人,没有子女,养女在外打工,对她的关照很少。她腰腿不便,经常要麻烦村民到集市上给她带吃带药,她就用自己种的菜作为答谢。可能村里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大家反倒相互能够团结,因为彼此都需要照应。我们找到村委会,恰好村支书在,跟我们说起了村里的未来:第一步是村庄统一规划,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现在土地荒废很可惜,主要是碎片化所致。村里将一个仅有6户人家80余亩地的村民小组实行了并村,让村民集中居住,宅基地复垦,承包权不变,土地流转给大户耕种;第二步是发展村庄产业,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现在村里被评为安徽省千年古村落,有上级政府下拨的500多万元项目经费,他们准备用于建设16栋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建立乡村农业专业合作社,让村里的资源变成财富,现在村集体一年的收入大约有10多万,希望通过产业发展能够让集体经济不断增长。第三步是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实现家人团聚老有所养。现在老人在家种田,年轻人出去打工,尽管生活上还过得去,但一家人不能团聚,老人太辛苦。以后民宿建起来了,就要鼓励支持年轻人回村来经营,老人可以做些后勤工作,一家人在一起才能和谐。而且,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增长,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更容易得到解决,年轻人回来创业的负担也会减轻一些。村支书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们,只要产业能够发展起来,年轻人就有可能回村,困难是现在资金太少,事业发展只能慢慢累积。
从上面三个村落的实践看,乡村振兴的道路存在许多差异:首先是乡村振兴侧重点各不相同。何斯路村关心的是“人”,主张净化人的内心,同时关心老人养老保障,所以这里的乡村治理是高效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有鸡有鸭,有牛有羊,生活节奏慢,其乐融融,像个农村;三瓜公社关心的是“产业”,主张通过“互联网+三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所以这里的产业是兴旺的。电商创业,农旅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唐嘴村关心的是“村”,主张通过集体经济发展让年轻人回来,希望通过“村民参与的产业发展让村民生活富裕”。村里正在建设的民宿,正在谋划的乡村产业能否真的吸引年轻人回来,目前尚未可知,但他们在努力着。
其次是乡村振兴的牵引力量来源各异。何斯路村强调“人的教化以治理乡村”,领头人是村里的乡贤能人。在调研过程中,何书记给我们详细阐述了他的治村理念,以及他自己在外创业成功带着资金回村建设家乡的想法,他身上的人格魅力十分感染人,有能力,有情怀,有思想,有魄力,这是我们团队对他的评价;三瓜公社强调“以互联网+三农带动经济”,牵引力量是工商资本。这里是以项目形式由安徽淮商集团与合巢经开区联合打造的。工商资本负责项目设计与建设,地方政府负责拆迁安置与基础设施,有了工商资本的介入,资本投入多,村庄改变大,产业形成快,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短短三年,既成如此规模,相当惊人;唐嘴村强调“村民参与推动产业发展实现生活富裕”,牵引力量来自于基层组织与村干部。村支书拿着规划图给我们详细介绍村庄未来的发展蓝图,要建多少项目,发展什么产业,带动多少本村村民创业就业,如何做到老有所养,干部心中有一盘棋,目前也建起了一些基础性设施,未来一切如此美好!
再次是乡村振兴条件不同结果迥异。何斯路村属于山区,全村农户466户,人口1023人,只有375亩耕地,周边全是山。但浙江是创业沃土,能人贤人辈出,以能人的情怀带动建设家乡比较多见。但是,无奈村里发展产业条件不足,只能选择产业在村外,建设在村里的方式,因此在何斯路是很少见到年轻人的,乡村振兴聚焦在让文明乡风下的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尊;三瓜公社属于城市郊区,且有温泉这一天然资源,一方面适合乡村旅游开发,另一方面村民拆迁安置实现市民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此政府与工商资本开展合作,比较容易通过村民这一关。三瓜公社很少见到农村老人,他们都随着土地的征收房屋的拆迁,跟随后代去城市安生了。三瓜公社欢迎年轻人回乡创业,但没有责任解决村里走出去的老年农民的晚年保障,这些老年农民最后的出路依托的是城市的融入条件,后面会如何现在无法预知。唐嘴村想的是通过村民参与发展产业,依靠集体力量来为全体村民谋得发展。但是没有工商资本的介入,资金累积慢,产业生成也就慢。如今幸好还有来自政府的千年古镇建设项目款,尽管不多,但总比没有好。因此这里的蓝图最美好,将来也许能够见到创业的年轻人和安度晚年的老人,但何时能够实现的确是个未知数。
乡村振兴究竟应该如何寻找正确的打开方式?从上面三个村庄的情况看,实在是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各地的做法也很难复制:何斯路村发展得很好,是因为有能人贤人带动,让村庄有了起步资金和良好的发展思路。但受山区条件所限,在村庄里发展产业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还是很难解决年轻人本地创业与就业问题,村庄没有年轻人的踪影,总是少了一点什么,但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能够建成今日的图景,我们还能苛求什么呢?三瓜公社的建设严格说来就不是乡村振兴里的含义,因为这里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村了,村民已经进城变了市民,这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家,感觉这里更像是城市化进程中为市民打造的一个闲暇去处,只不过这个去处是在乡村而已。如果有这样的城市化条件,能够像三瓜公社那样打造出几个像样的乡村旅游景点,尽管不好说是否真的能够让从这里拆迁安置出去的农民有机会返乡(其实已经不是他的乡)创业,至少一方面给了城市居民一个好去处,另一方面让这里荒凉的农村资源得到了非常高效的利用。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从村里拆迁安置出去的农民,到了城市需要尽快帮助他们融入,尤其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否则,那些现在尚年轻力壮的农民,能够找到工作无忧无虑,巴不得远离农村,若干年后城市的变迁,年轻人慢慢会变老,是否还能找到工作就很难说,没有社会保障总是令人不安,这就是为什么这里的老年农民总是不愿意离开的原因吧!我心中的乡村振兴,应该是唐嘴村干部描绘的图景,村里有产业,村民直接参与,村里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因为产业而富有,因为老少团聚而和谐。然而,现在的农村依靠自己的力量,何时能够实现这样的梦想呢?如果公共财政能够像支持三瓜公社拆迁安置那样支持唐嘴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许实现这个梦想的日子会近一些。
由此观之,打开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求同存异,和谐共生!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柳州市人民政府顾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