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改革创新实践
“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相对集中和复杂,是决胜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短板。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逢春节都要深入“老少边穷”地区,看望慰问各族群众。地处湘西南边陲的江永县,“老”“少”“边”“穷”四个方面无一不有,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湘桂边界县、省级贫困县。“十二五”期末,全县尚有84个贫困村(合乡并村后为62个),13809户5309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1.9%。经过长期努力,2017年底提前实现了脱贫摘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百年夙愿”即将实现。在脱贫摘帽的坚实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衔接的改革创新实践,2018年底完成422户1344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0.83%下降到0.28%,荣获全国唯一“互联网+”社会扶贫突出贡献奖、全省唯一的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中国全面小康扶贫十佳县市等荣誉,建成中国社会扶贫网第一个县级子站,“互联网+”社会扶贫的“江永模式”在全国10余个省份进行巡回推广,走出了一条“老少边穷”地区快速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进的创新实践之路。
一、多方位发力决战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迈进
近年来,江永全县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第一政治任务来抓,精准部署、精准施策、精准发力,高位推动、帮扶促动、考核推动,团结一心,做到了“九个好”,以勇往直前、舍我其谁的拼劲奋力书写着脱贫攻坚的新时代篇章。
(一)造好血:以产业扶贫为高质量脱贫注入持续动力
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为让村级产业“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江永县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编制了产业扶贫方案,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文则文、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先后实施产业项目350余个。其中,200余个扶贫产业项目,100余个非贫困村产业项目,实现产业发展覆盖所有村、社区,产业兴旺不仅惠及到贫困户,也惠及到所有农户。
1.打造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产业体系。围绕“一村一产业、一户一项目、一人一目标”“三个一”产业扶贫思路,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在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主导产业,每一贫困户发展1个稳定脱贫致富产业项目,实现贫困户人均产业收入稳步增长,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在产业选择上,重点以特香农业、特色经济为基础,以自然风光、山水资源、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古村落、古民居、旧遗址为载体,在勾蓝瑶寨、浦美村、上甘棠村、刘家庄等10余个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发展文化旅游,在粗石江、桃川镇建成以“江永香柚”“江永香芋”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带,在上江圩镇建成以“江永香姜”为主的产业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型、五香产业型、三千文化型、休闲度假型、田园风光型”乡村,实现产业多样化和特色化。
2.建设高标准、高科技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快提升土地流转效率,引导土地流转向项目集中。高标准建成供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基地22家,供粤港澳大湾区的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6家,千家峒、夏层铺、桃川、源口等四个10000亩香芋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亩以上连片基地21个。建成4个1000亩标准化香姜生产基地,新拓展种植面积1万余亩,产值达1.4亿元。在巩固做强种植业的同时,同步推进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全面推行“公司+养户”等互惠经营模式,以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稳产保供为着力点,紧抓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等有利契机,促成生猪产业稳定发展,2019年度全县出栏生猪达到59万头以上,不仅本地供给充足,而且还大量支援全国各地。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与湖南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深度合作,实现香柚、香芋、香姜、香橙等农产品种苗改良和品质提升。目前,香柚品质改良取得新进展,已培育优质果苗2万株,试种1000余亩,2020年可种植5000亩,育苗10万株;袁隆平深入江永实地考察,建立了亩产1200公斤的“一季稻+再生稻”千亩示范点,实现农业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江永农业有望成为湖南科技农业“第一基地”,全国知名“科技农业试验区”。
3.构建覆盖范围广、多主体参与的利益共享机制。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电子商务(旅游休闲)+贫困户、鼓励贫困户发展分户种养”等四种产业发展扶持模式,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搭建良性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产项目联结,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参股”的方式,建成全省首个夏橙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连片开发2500亩特色水果产业。该项目可长期对建档立卡的1034名残疾人和周边24个村4979名贫困对象进行有效帮扶。推动企业合作联结,依托特色农副、季丰农业、温氏生猪养殖等龙头企业,旭日升现代家庭农场、粗石江香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新型主体+贫困户”的方式,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其中,温氏公司带动260户合作养殖户增收1亿元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在贫困村覆盖率达84.7%,种养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覆盖率达96.8%。季丰农业、特色农副等公司带动贫困户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涉农企业与贫困户签订订单合同5685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覆盖全县所有村,并与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了利益联结,覆盖率达100%。推动集体经济联结,在全县所有贫困村均建设了一个装机60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6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仅次一项每村每年增收4万余元。
(二)贷好款:以金融扶贫为高质量脱贫提供关键支持
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持,金融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初期至成熟期的各个阶段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扶贫资金真正发挥“造血”功能。产业扶贫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能否对产业发展提供实质性助力。近年来,江永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成功地被列为省级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县。
1.建设覆盖全部贫困村的金融扶贫服务站。在全县62个贫困村建设金融扶贫服务站。通过金融扶贫政策宣传培训、村村通广播、结对帮扶人走访等方式,常态化、全方位向贫困户宣传小额信贷政策;通过合作银行评级授信,2015年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34亿元,为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信心不足的问题。制定出台了一批贴农惠农信贷优惠政策,全力打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金融部门的“联结脉络”,有效解决了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2018年至2019年,江永县共推荐融资担保项目五批共165个,成功带动20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户平增收1500元。(建议放在第二大部分第五点:全链接资金投入机制:“项目监控+金融扶贫”)
2.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扶贫金融风险分担机制。采取“政府+银行+保险”的扶贫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由县财政按1:10的比率筹措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降低贫困户和银行的风险。发放贷款到期后,成立扶贫小额信贷清收领导小组,对清收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承贷银行定期与县扶贫办、各乡镇及时交流对接信息,乡镇分管领导、驻村工作队队长、有到期贷款还款任务的结对帮扶人、村支两委、农商行支行工作人员,汇聚强大的工作合力,提前进村入户做好还款工作。通过“实施无还本续贷、启动政府临时周转金和风险补偿金、实行特色农业保险赔偿、采取强制措施清收”等办法,不断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所有到期贷款已全部完成清收,小额贷款逾期率为零。
3.筑牢扶贫小额信贷全流程风险化解机制。突出扶贫小额信贷的风险防控,把好贷前关、做好贷中监管和贷后风险保障,确保扶贫小额信贷“贷得到、用得好、收得回”。加大对“四类”人员的清理,共清理“四类”人员352户贷款,所贷资金1525.4万元已全部归还银行,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同时,部分有意向贷款、有能力还款的贫困户由承贷银行对再次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合格后再签订续签协议,初步建立了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就好业:以劳务协作为高质量脱贫拓展增收渠道
老百姓有稳定的就业,才会有稳定的收入。近年来,江永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开展劳务协作扶贫工作,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的目标。通过劳动输出、扶贫车间、就业扶贫特色岗、促进返乡创业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就业,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脱贫。
1.为贫困户提供“家门口岗位”。按照“把电商融入农村、把课堂搬进车间、把岗位送到农户”的方式,整合人社、农口、扶贫、电商、教育等资源,对农民进行线上线下培训,鼓励村民开电商网店,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岗位”,1200余名村民自主开电商网店、微店,既当农民又当“老板”。制定《江永县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各乡镇将扶贫车间建到田间地头,发展农产品加工车间10余个,创造800多个就业岗位,并有效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兴村建成“铁扫把”等扶贫车间,为120余名贫困留守妇女老人提供劳动岗位。雄川村在田间地头建立扶贫加工车间、源口瑶族乡锦堂村和小古漯村利用村级礼堂建立6条加工流水生产线,常年解决本村和邻村贫困就业岗位420余个,村民天天有活干,日日有收入,“务工”“持家”两不误,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积极开发就业扶贫岗位,统筹林业、就业等部门资金,综合开发保洁、治安协管、孤寡老人看护等就业扶贫特色岗位360个和农村环境整治特色岗位145个,发放扶贫专岗补贴456.8万元。
2.多举措提升贫困户职业技能。以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彻底的摸排,健全完善有就业意愿和希望掌握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台账,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培训资源,围绕种养殖、电子、机械、针绣等农村实用技术,通过送技能下乡、邀请专家开展讲座、与农业院校合作培训等多种形式,让贫困家庭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实现稳定脱贫。整合培训资源,创新推进“一户一名产业工人”“双培”工程,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每年定期分批分领域开展农民培训。通过培训一批、吸引一批、评选一批,在每个村打造一支由种植能人、电商达人、养殖能手、创业先锋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领村民致富奔小康。2016年以来,开展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超过1000人。2018年以来,结合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的实施,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0人。
3.承接产业转移优先招聘贫困群众。自2018年以来,江永抓住湘南湘西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立足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优势,巧借东风,抢搭快车,瞄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潜力”,明确以稳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重点加快引进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招商方向,挂牌成立了江永县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着力建成承接对接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先行区。电子信息企业发展12家,全年引进企业20家,总投资近25亿元。出台扶持机制,对吸纳贫困劳动力的企业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大量企业用工优先招聘贫困群众,既破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有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劳动力就业。
4.精准对接促转移就业。围绕“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就业扶贫目标,江永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有组织转移就业机制,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深入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大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016年以来,新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余人,带动贫困户共享发展机遇,持续增加收入。
(四)造好林:以生态补偿为高质量脱贫增加有益补充
生态扶贫是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一种扶贫工作模式,通过实施生态扶贫,可以实现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最终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江永县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为高质量脱贫提供了有益补充。
1.构建三级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抓手,大力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实行国家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县级公益林经济补偿,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带动全县103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41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增管护面积达到15124公顷。
2.为贫困户开发公益性护林岗位。按照“县建、乡聘、站管、村用”的原则,选择身体健康、遵纪守法、责任心强、能胜任护林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截止2019年12月,已选聘103人,并按照1750元每季度的标准予以补助,共发放生态护林员管护补助资金54.075万元。
3.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扶贫政策。按照森林抚育要向主要交通沿线“裸露山地”造林林分以及贫困户林分倾斜,努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的原则,通过“一卡通”打卡发放森林抚育补助资金67万元,补贴对象惠及313建档立卡贫困户、1565人;利用2019年度中央财政造林补助项目资金突出贫困林场、贫困乡村、贫困人员造林,补助2019年度全县贫困户造林面积6000亩,每亩补助标准200元,通过“一卡通”打卡发放森林抚育补助资金120万元,补贴对象惠及650建档立卡贫困户、3250人。
(五)搬好家:以易地搬迁为高质量脱贫变革环境
易地搬迁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根本举措,是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举措。江永县依托旅游资源和种养优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带领搬迁户脱贫的重要抓手,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致富方式,实现在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1.根据贫困户意愿实行集中安置与分散自建安置相结合。围绕“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组织各乡镇、驻村工作队、后盾单位帮扶联系人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进行劝导、督促,11个集中安置点安置搬迁群众807户3194人;分散自建安置搬迁群众1177户4721人,于2019年9月底实现了搬迁率100%、入住率100%的目标。
2.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关注贫困群众后续生产生活问题,通过引进企业、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参与电商等方式,增加搬迁群众的租金收入、薪金收入、股金收入、销售收入,确保扶贫搬迁对象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3.稳定后续帮扶措施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合作社 +易地扶贫迁户”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后扶发展模式。2017年以来,通过实施后扶产业项目,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及就业扶持,为231户、792人建档立卡易地搬迁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847元,巩固了搬迁群众的脱贫质量,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生活水平。到2019年底,30%以上的搬迁户家庭人均总收入超过5万元。
(六)建好房:以危房改造为高质量脱贫解决后顾之忧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党和国家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新举措。江永县按照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户、解决最基本的住房安全问题的“三最原则”,坚持“个人申请、村级评议、乡镇级审核、县级审批、竣工验收、资金拨付”流程,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1.严格政策标准全面推进房屋危险等级鉴定。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质量安全大排查大整改,完成14898户4类重点对象房屋危险等级鉴定,并在每家每户悬挂等级鉴定表。按期高质量完成危改工作。
2.高标准把好验收关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心房。全面部署开展扶贫领域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大排查、大整治、大管控”行动,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心房”。对屋面漏水渗水、墙体及粉刷层裂缝、厨厕功能不齐、给排水设施不完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全面完善。截止目前,发现的质量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实现隐患全部“清零”。
3.多措并举强化农村危房改造扶贫项目资金监管。为确保农村危房改造扶贫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杜绝农村危房改造领域“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发生,采取多项举措强化资金项目监管。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和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向全县9个乡镇印发20万余册口袋书进行广泛宣传,包含实施对象、补助标准、申请程序、资金发放等政策要点,并将危房改造相关政策印入扶贫手册,让政策走入千家万户,防止政策到基层走样。二是严格管理,完善档案。对档案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纸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批准一户、建档一户,及时、全面、真实地反映改造情况,防止弄虚作假。三是公示公开,阳光透明。实行“线上线下”双公示公开,将危房改造项目补助户主及资金额度等信息在江永县政府官网的“惠民资金公示专栏”进行线上公示,同时在各乡镇、各行政村设立公示栏,进行线下公示公开,确保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资金使用阳光透明。四是加强监督,严格执纪。县纪委牵头,联合住建局、审计、财政、扶贫、民政等部门,集中力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重点整治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不实问题、农村危房改造领域违纪违法问题、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落实“两个责任”不力等问题。对发生在农村危房改造领域“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坚决查处,严惩不贷。
(七)上好学:以教育扶贫为高质量脱贫厚植智力支撑
教育扶贫是“斩断穷根”的利器。江永县以控辍保学和精准资助为教育扶贫工作主要抓手,重点在“强化机制、精准保学、精准资助”上下功夫,着力实现义务教育建档立卡等四类贫困学生无一人因贫辍学和贫困学生资助精准无遗漏的工作目标。2019年,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0.72%、小学六年巩固率99.84%、初中三年巩固率97.62%,高中教育毛入学率90.55%。
1.全面强化精准保学。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做好贫困学生信息核查工作。全县各学校和驻村工作队按照家长提供的建档立卡、残疾、低保、特困四类贫困家庭的证明材料,做到贫困学生信息排查、填报、动态调整“三个到位”,完成认定本县就读建档立卡等四类贫困学生为18037人,本县户籍省外就读学生921人。通过对四类贫困学生信息核查、动态监测和“三帮一”劝返复学工作,在摸清辍学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共劝返学生65人(含建档立卡学生8人)。建立师生结对帮扶机制,全县2300余名教师与10000余名贫困学生实行结对帮扶,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零辍学的工作目标。
2.全面抓好精准资助。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资助总额达2466.235万元,其中免学费、免教科书费、免教辅资料费737.48万元,为4535名学前教育建档立卡等家庭困难幼儿发放助学金217.65万元,为18958名义务教育建档立卡等家庭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1062.605万元,为2584名普高建档立卡等家庭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309万元,为1204名中职建档立卡等家庭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120.4万元,为191名建档立卡学生补发2017、2018年助学金19.1万元,确保全县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教育资助“一个不漏、零死角、全覆盖”。同时,严格落实建档立卡等四类贫困生县级专项资助政策,按小学非寄宿生每人每期500元、初中非寄宿生每人每期625元的标准,为13937名义教非寄宿生发放助学金566.575万元,解决了贫困学生在享受相关资助政策外的就学困难问题,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的目标。
3.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完成江永一中1#、2#、4#教学楼、思源学校、三小科教楼建设工程,新增城区学位5750个。启动芙蓉学校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学位1890个。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202个,55人以上大班额实现清零目标。全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引进社会资本1.95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2.0建设,改造智慧教室775个,标准录播室10个;投入447万元对所城小学等7校1园进行维修改造,累计新增校舍面积1880平方米,改造校舍面积1739平方米。大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近三年,通过公开招聘教师、招录特岗教师、安排公费定向培养毕业生、人才引进和分批次招聘政府聘用合同制教师等途径补充教师886名。实施“国培计划”,面向乡村教师,以“送教下乡”培训和教师工作坊研修为重点,累计培训教师2450人次。
(八)看好病:以健康扶贫为高质量脱贫筑起生存防线
实施健康扶贫、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以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江永县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围绕让城乡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更好防病”要求,全面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了医疗保险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保障作用,医疗保险支持健康扶贫成效显著。
1.着力强化贫困群体医疗保障。为确保贫困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实行分类分批救治,通过政策组合、叠加,构筑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助”等多重医疗健康保障网。全县17家医疗机构均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分级诊疗”“一站式”结算制度。为方便贫困户看病就医,推出全覆盖式签约家庭医生、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9年全县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100%,信息录入率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按60%的医保财政补助发放到位。截至2019年12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行“一站式”结算13396人次,医疗总费用3354.1084万元,报销总金额2959.9282.万元。其中大病保险降低50%起付线补偿费用175万元,补偿250人次,报销金额37.2649万元;扶贫特惠保补偿840人次,报销金额107.9875万元;财政兜底6167人次,兜底金额528.0383万元。
2.着力完善县域医疗卫生设施。县人民医院于2019年9月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好更舒适的看病就医条件。县中医院的整体搬迁建设已开工建设,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改扩建。结合全县村级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完成100%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
3.着力提升医疗队伍服务水平。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成县医疗联合体的组建运行。加大医疗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2019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97名医技人员,人才引进5名医务人员。积极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本土化人才培养工作,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本科医师学生4名,贫困地区、本土化乡村医生人才培养农村定向订单4人,基层医疗机构本土化培养专科医师学生27名。
(九)兜好底:以政策保障为高质量脱贫筑牢民生底线
兜底扶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让贫困群众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机制保障。江永县按照“最低保障兜底一批、特困供养兜底一批、临时救助兜底一批”的思路,采用多种兜底政策措施,使贫困群众就业、上学、看病、生活、养老有保障。
1.精准确定兜底保障群体。认真落实“将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政策,2019年新增185户246人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低保对象。通过清理整顿和动态管理,取消因开店、购房、有车和死亡的低保户48户73人,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2.推进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融合。2019年资助城乡低保户、兜底对象、特困供养对象缴费医保,按城乡低保对象每人资助132元,特困供养对象全额资助220元的标准,全县共资助10253人,资助金额145.5万元。对全县低保兜底对象1699户2833人实行分类管理,其中一类对象全额发放每月330元,二类对象每月230元,三类对象每月200元,确保了低保兜底对象保障标准逐步上升,实现了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融合。
3.加大贫困群众临时救助力度。为杜绝因病、因残返贫现象,严格落实省厅印发的《关于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符合“救急难”问题条件的对象应救尽救,不断提高低保受灾户、贫困受灾户的补助标准。2019年发放临时救助12600人次,按照贫困程度和因病花费情况,给予400-5000元救助,全年发放资金650万元,让陷入困境的贫困群众感受到了扶贫政策的温暖。
课题组成员
陈文胜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专家组组长
陈红桂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刘建荣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博导
瞿理铜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教授、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专家组成员
陆福兴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
蒋俊毅 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彭秋归 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 旭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
朱会玲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执笔:陈文胜、刘建荣、瞿理铜、陆福兴、李旭、蒋俊毅、彭秋归)
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19~2020)》,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11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