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系统完善地提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既是对过去几年中乡村振兴政策的总结和发展,也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
目标与措施的统一
早在2005年,我国就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关系方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2018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发布,再到此次重申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都可以看到,国家一直在着力推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并以此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一个完善且系统的战略,有方法,有目标,措施和目的统一在了一起。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新型关系,其方法,则是工农、城乡之间的互促、互惠、互补、协调发展。在操作层面,如何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远超字面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如工农互促,一般人都会想到制造业和农业之间的互相促进。但其中可以做、需要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从农业角度看,现在的规模化生产、设施农业等,就需要相关高新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技术、农业科技、互联网技术等促进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等,同时,还需要新型农业投入品如肥料、农药、种子等生产和研发的不断的系统化进步,以此适应现代农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之需。举例来说,现在绿色种植发展很快,而要满足绿色种植的需要,就要研发出更多减量高效的化肥、低毒高效的农药,如果没有这些新产品,我们的制造业就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谈不上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了。
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
过去数十年,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中,乡村更多地成了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原材料和销售市场的空间,大量农村的人力、物力资源被抽调到城市,结果是,城市化快速推进,乡村却逐渐凋敝。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的难题,重构城乡关系,早已成为社会共识。
尽管城市化还在推进,未来还会有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但城乡之间不应该、也不会保持着过去输入和被输入的关系。正如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所定义的,城乡之间是互补互惠的,而不是输入和被输入的。 所谓互补互惠,就是要发挥城乡之间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各自提供对方无法提供的产品、文化等。城市无法提供的,可以由乡村来提供,比如绿色的生态、乡村的文化;乡村无法提供的,则由城市来生产,比如工业化的产品、农业投入品等。两者之间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互补、工农之间的互促关系,已经在逐渐形成。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研发和提供适应现代农业的产品,比如互联网企业、物流企业等,基本上已经深入到绝大部分乡村之中,而在过去,他们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再如农业投入品的制造企业,也在不断地研发适合新兴农业生产的产品,这些都是好的现象,可以作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参照,在未来,会出现更多类似的现象,最终形成一体,推动整个城乡之间系统性的进步。
打破城乡之间的人为割裂
城市和乡村既是不同的空间,也是不同的产业乃至生产方式的所在地。在过去数十年中,乃至今天,城乡之间还是不同的社会关系所在地。城市和乡村,作为不同的地理和区域单元会长期存在,对我们来说,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不是要绝对消弭两者的差异,而是打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人为因素导致的割裂。在过去,不管多大的地方,只要定义为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就和乡村有巨大的差异。在今天,这样的差异整体上是在一点点缩小的,但差距仍旧很明显,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拉平两者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如果在乡村,我们可以为居民提供和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那么人们在城市生活还是在乡村生活,就成了一种偏好选择。
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地方在尝试取消农村户口,或逐渐将所有的农民转变为市民。这么做的目的可能各有不同,但在长远来看,城乡一体、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个人的角度看,城乡生活在形态上确实有差异,甚至在今天还有差距,所以,对每一个人来说,关注乡村振兴,其实就是要考虑怎么去尊重和自己生活空间不同的那部分居民,尊重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关注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的需求。我们都知道,人是目的,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事实上,国家提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中,我们也应该呼吁每一个人尊重和关照其他人的需求。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1年1期(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