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仝志辉: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治理任务

[ 作者:仝志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9-22 录入:王惠敏 ]

——读薛暮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所思

薛暮桥曾经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笔者发现薛暮桥早在1980年《农业经济问题》第一期创刊号上就发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道路》,这篇文章很少受到注意,其内容和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直接相关。《农业经济问题》在2019年11期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薛暮桥与农业农村经济研究》,这篇综述薛暮桥的农业农村经济研究的论文是这样概括它的内容的:站在全局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农业农村,分析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农业生产水平、机械化和劳动就业等问题。

我认为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因为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小范围里同薛暮桥、于光远这些智囊在一起相互交流中提出来的。我们今天正式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也用它来重新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所以改革之初讨论这个问题到底说了什么呢?我觉得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阐述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理论的背景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二是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特殊性,正是在讲这个特殊性时,和我们今天这个场合讲的乡村治理就特别有关系,因为乡村治理是在国家发展脉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角度讲的,而国家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都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背景。三是基于以上两点,我提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乡村治理任务的理解。

薛暮桥为什么要说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原理呢?因为在当时的发展中,很多观点是只强调生产关系,薛暮桥这篇文章也讲了在国家发展中曾经超越生产力的阶段去变动生产关系,尤其是我们对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动。他认为,什么时候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就发展得比较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农业生产就遭受挫折。讲完生产关系,再讲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谈到中国生产力的特殊性时,他关注了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他说到的是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而不仅仅是从生产力水平上讲。这方面他提了三点。

一是基于各部类综合平衡的思想来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说重工业超前发展,农业跟不上,经济部门负责人对各部类综合平衡思想特别看重。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我们产业结构各部类综合平衡的道理上来思考的,而且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很基础性的问题,当前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基于中国人地关系和小农户规模巨大的特殊现代化。他讲,“现在有9亿多人口,目前已经有大量待安排的劳动力,全国3000万工业职工,把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就要多余1500万人,必须把生产增长1倍以上,才能保持并逐步增加职工人数,而农业劳动者3亿,每人平均种地5~6亩,实现机械化以后,大概几千万人就够了。”当时他们对机械化的前景是非常有信心的,认为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我们现在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但还有2亿小农户,就是还有户籍在农村但是需要到城里务工的这些人,这些人的长期城市化可能需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那么我们讨论乡村治理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就不能把这段跳过去。

三是在思考农业机械化路径时,他是基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来考虑。他说,“我国的物化劳动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贵几倍,活劳动的报酬比人家低几倍,所以即使生产效率相等,人家可能是用一万元的物化劳动来代替几万元的活劳动,而我们则用几万元的物化劳动代替一万元的活劳动,算实物账我们是很有利的,但是算货币账我们是亏本的。那么我们在推广农业机械化时,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农业机械化要适应人口的情况,而且要在市场关系中实现这一点。那么我觉得这样的思想现在仍然可以用来思考机械化演进的路径。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整个国家治理任务之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在看待乡村治理体系发展各阶段时,首先要看它对维系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所以乡村治理问题不能仅仅在政治学或者公共管理这个范围来考虑,而应该基于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进行考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来源:《乡村治理评论》2025年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