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敏佳:乡村地区狂犬病疫情反弹亟需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 作者:刘敏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0-22 录入:王惠敏 ]

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近乎100%。其防控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近年来,我国狂犬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呈现上升态势。以2024年为例,狂犬病总发病数(170例)高于2023年(131例),增长了约29.77%,2024年全国狂犬病死亡人数达143例,较2023年反弹12.60%。尤其是在我国部分乡村地区,狂犬病死亡人数显著增加,形势不容乐观。尽管我国在狂犬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年来部分乡村地区狂犬病相关数据反弹,暴露出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当前,狂犬病防控体系存在三大短板:群众防护意识薄弱(迷信土方治疗)、疫苗接种率低(部分地区不足50%)、体制机制松散(流浪犬管理缺位)。亟需政府牵头,通过理念革新、科技赋能、机制重构三管齐下,构建“预防-处置-监测”全链条防控体系。

一、理念思路创新:三维理念革新与精准宣教

为有效防控狂犬病疫情,需树立“三位一体”的科学理念,通过实施精准宣教,增强群众科学防控意识。

第一,推行“预防-处置-监测”三位一体的科学理念。预防前移,将犬只免疫覆盖率纳入村干部考核中,目标设定为70%以上(WHO研究显示,免疫率超70%可阻断传播链)。处置标准化,设立狂犬病暴露预防24小时规范化处置门诊,严格执行“20%肥皂水冲洗15分钟+免疫球蛋白+疫苗”流程。标准化的处置流程可以极大地提高暴露者的存活率也便于收集数据,进行疫情监测和防控效果评估。监测动态化,利用GIS技术绘制“狂犬病风险地图”,实时追踪高发区域与记录暴露于狂犬病病毒的风险行为,如被狗咬伤的人数和情况。另外监控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情况以确保高覆盖率和及时接种。内蒙古通过病原学监测发现狐狸传播链后,针对性实施野生动物免疫,家畜感染率下降。

第二,公众教育“靶向突破”。实施“土方法辟谣”行动,针对农村“香灰止血”“草药敷伤”等迷信土方治疗误区,制作短视频通过微信群、抖音平台传播,曝光真实死亡案例。通过村级广播、宣传栏等方式揭露土方治疗的危害性,如伤口感染风险增加、病毒扩散加速等,提高村民的防控意识。推动乡村中小学“一期一课”,乡村地区的中小学每学期开设1节狂犬病预防课,以此来推动“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参与防控。具体实施行动可按照不同的学龄阶段分层授课开展:小学阶段,可通过动画短片、卡通绘本阅读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狂犬病、如何避免被狗咬伤等基础知识。初中阶段,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方式向学生科普疫苗重要性和流浪动物科学对待方式。高中阶段,可通过专家讲座、科研数据解读、社会实践等方式教授狂犬病病理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

第三,权威渠道发声。联合疾控部门、医院等机构、官方媒体、社交平台发布权威指南。如:通过权威媒体发布科普文章,结合案例数据,警示公众。地方政务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利用短视频、图文等形式传播伤口处理步骤及疫苗接种时效性知识。

二、方法手段创新:科技赋能与精准施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以科技赋能,实现数字化电子化管理,提高施政效能效率。开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犬只免疫率和做好人类暴露后补救措施。

第一,实现从“纸质台账”到“远程监测”的数字化管理。

芯片建档、防疫可视,为每只犬植入电子芯片,关联免疫记录和饲养者信息,用户可在手机端实时查询。截至2021年9月30日,深圳已为15.6万只系统登记犬只植入了电子芯片。官方政府可利用该数据库了解免疫情况,实时发送信息或拨打电话给饲养者,及时发现情况并敦促饲养者带犬只注射疫苗。网格哨兵、数据先知,基于大数据分析咬伤事件高频时段(如夏季傍晚)、高发区域(如农贸市场),提前部署巡逻和宣传资源,可以通过短信、APP推送预警信息至村(社区)网格员。网格员针对性前往高发地了解情况,实时为犬只进行动物疫苗接种。

第二,方法革新、多元协同。修订《动物防疫法》,明确犬主责任,对未免疫犬只强制收容。在法律中规定养犬人具有到动物诊疗机构、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等为饲养犬接种狂犬病疫苗的责任;在法律中建议养犬人需加强犬管理,文明养犬并定期对犬舍、犬笼、玩具等进行清洁和消毒,及时清理犬的粪便和尿液,保持犬舍干燥、通风良好。建立村级防控员制度,采用劳务派遣方式为每村配备1名专职人员,负责犬只登记、免疫督促和疫情上报等工作。建立健全村级防控员培训制度,加强法制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研究制定村级防控员管理办法,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考核评价结果与工资挂钩。“红黑榜”公示,针对狂犬病发病率高的地区,按月为考核周期,将犬只免疫率与人类疫苗接种率纳入红黑榜考核体系。行政村在一个月内达到规定标准的免疫率与接种率,纳入“红榜”,授予“文明养犬示范村”称号。行政村在一个月内未达到规定标准,纳入“黑榜”。

第三,疫苗技术革新与普及。推广“2-1-1”免疫程序,于0天注射狂犬病疫苗2剂次(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剂次),第7、21天各注射1剂次,共注射4剂次。湖南省采用新一代人二倍体疫苗,接种次数从5针减至4针,依从性提升。狂犬病移动接种车下乡,狂犬病多发于农村偏远地区,地方居民距离接种卫生所较远。移动移动狂犬病疫苗接种车经过规范改造和严格消毒后,成为了一个小型的疫苗接种工作室。让疫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乡民都能接种上疫苗。巴西通过此模式覆盖偏远地区,发病率下降30%。建议乡镇配备“流动接种队”,结合集市、庙会等人流高峰开展集中免疫。

三、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三不管”难题

创新体制机制是解决流浪犬管理缺位问题的关键方式,对提高狂犬病的防控效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破解政策变动没人管、职能交叉不好管、边界不清没人管的难题。

第一,完善收容救助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完善收容救助体系。建立标准化收容所、培育专业社会组织等。如金川区城市管理局在原来的犬只收容留检所的基础上新建了“金川区流浪动物保护中心”;北京“幸运土猫是一个TNR(绝育放归)专项组织,其已经帮助了近千只流浪猫寻找到家庭。

第二,打破部门壁垒,完善监督考核体系。狂犬病防控应打破医疗、环保、公安等多部门分裂状态,建立“联防联控专班”。乡镇层面成立的“狂犬病联防联控专班”建议由镇长牵头,卫生院、畜牧站、派出所协同,明确分工。将流浪犬治理纳入监督考核指标,定期评估各部门的流浪犬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有效提高流浪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大学生乡村振兴研究会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23级本科生;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5年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