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金融意味着什么

[ 作者:徐绍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5 录入:吴玲香 ]

新词背后潜藏的总是新政策走向。

在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怎样的改革,它对金融意味着什么?

从会议公报中不难看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质量就是产品品质要好,要契合消费者需要;效率就是要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行情000061,买入)产量,使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保障市场稳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意味着,在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棋子都应落在围绕形成有效供给而诞生的金融需求上。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并非笼统的供给足不足的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有些农产品供不应求,有些农产品乏人问津。根本原因是,农民在种植时,一是信息渠道不畅,不知道市场需求什么,二是观念和思维陈旧,种植什么存在路径依赖。这种结构不合理,不仅使农民增收难,也使得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面临较大风险。此外,传统的种植方法,也使得农产品供给数量难以保障,特别是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时更是如此,这需要金融支持适度规模化经营。既然中央政府谋求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那么,下一步金融应在为形成有效供给而推进的调结构和保供应的产业链条上做文章。

调结构要求金融支持必须顺应政策方向,既要着力去库存,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又要补短板,加强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以及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政策取向看,农产品结构调整要合理,就必须放在大农业、大食物背景下考察,要加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金融在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跳出传统农业的窠臼,以大农业、大食物的眼光,从如何合理角度,看待农业、布局农业、支持农业。要在压库存、调结构中调整信贷结构和方向,通过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加快去库存进程以及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民生产产销对路的农产品,实现金融扶贫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双重目标,并借此占领更大市场份额。

保供应要求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强调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同时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重点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铺开,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诞生,为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但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不仅需要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更需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在这其中,传统金融机构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金融支持三农打开新的空间,拓展新的天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我国总体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体经济改革稳步推进的重要基础,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和支持。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终极目标是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路径则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金融只有切入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个维度,才能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金融时报2015-12-3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