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差吕梁还没有去了。”“那里脱贫攻坚难度很大,一定要实地看一看。”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他念念不忘的山西吕梁:他查水井、蹲田头、探新村,实地调研贫困问题的硬中之硬;他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集中研究攻克坚中之坚的方略。全面小康路上的脱贫攻坚事业,再次发起了新一轮的冲锋。(6月26日 人民日报)
精确识别,是夯实精准扶贫的基础
做好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长期以来,农村贫困人口是国家统计局根据住户调查数据推算出来的结果,这个数据对于掌握研究贫困人口的规模、分析判断贫困的发展趋势有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谁是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贫困情况进行帮扶”、“帮扶的效果如何”等不确定问题,导致扶贫政策实施存在“大水漫灌”现象。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关键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并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只有准确地确定贫困村、贫困人口,才可能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进而提高扶贫效果。实施开发式扶贫,不但要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还要精准识别出扶贫对象。扶贫对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扶贫标准以下;二是具备劳动能力。因此,在开展贫困人口识别过程中应做到分类识别。
精准帮扶,全面提高扶贫成效
精准帮扶,就是扶贫对象识别出来以后,针对其贫困情况确定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规划、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确保如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精准制定和实施帮扶规划。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逐村逐户科学制定帮扶规划,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为实施精准帮扶打好基础。抓好帮扶规划落实,注意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实施“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责任人”,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扶持贫困村和扶贫对象,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努力实施好产业精准扶贫。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开展旅游扶贫则开展旅游扶贫。具体说,对有产业发展资源的贫困村屯,积极引导、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单家独户的小经营变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大生产,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对有旅游资源的贫困村屯,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优势旅游资源,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扶贫实现脱贫致富。探索完善金融扶贫、龙头企业和股份合作组织扶贫、家庭农场和能人带动扶贫等模式,促进扶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精准管理,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贫困村、贫困户帮扶信息档案,加强精准扶贫监测,跟踪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情况,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实施精准管理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将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资料录入系统,建立与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联网的扶贫信息系统。这是实施精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其次,做好贫困村、贫困农户的帮扶记录。驻村帮扶干部或贫困村信息员应将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情况、帮扶效果等及时登记,并及时录入扶贫信息系统,以便各级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贫困村、贫困户获得扶持情况,更有针对性地督促、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好精准帮扶措施。再次,要抓好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根据扶贫对象获得扶持和增收情况,及时对贫困户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农户及时退出,新出现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扶贫对象给予帮扶,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县乡两级应履行好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落实主体的职责,把精准扶贫摆到重要位置抓紧抓好,特别是在精准识别阶段,县乡应全面动员,集中人力、集中精力扎实做好贫困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这一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实践表明,无论是开展精准识别,还是实施精准帮扶、精准管理,都离不开扶贫机构和扶贫队伍的执行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南滩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