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建兵:探索县域经济路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 作者:王建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11 录入:王惠敏 ]

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2017年上半年甘肃经济总体发展平稳,但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存在一些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甘肃省资源丰富,又有区位优势,县域经济发展找准问题才能精准施策。

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短板,主要体现在:

“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部门和干部,谈到发展,除了向上级要政策、向财政要资金、向银行要贷款,没有其他思路和想法。

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技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较少,科技创新人才和科研动力明显不足。2015年甘肃县域68.83%的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上一年;发展空间不足。

《全国主体功能区区划》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甘肃省重点开发区域占全省土地面积的只有11.3%;限制开发区面积占88.7%,其中在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内还有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面积。重点开发区扣除基本农田后,可利用的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9.46%。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甘肃省农村劳动力1130万人,中青年劳动力737万。这几年劳务输出人员约500万人次,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没有一技之长的零工,收入不稳定且偏低。现在农村劳动力只有200多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的调查了解,有83.6%的青年人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未来农村靠谁来发展,靠谁来实现贫困村脱贫致富和农村全面小康等问题突出。

甘肃要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解放思想,开阔视野,长远谋划

从县域发展的调研情况来看,发展快的县域,都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起重要作用。除了领导干部,还要有一批思想解放、有想法、敢担当的普通干部。

科学谋划,长远规划。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编制需要选择专业的编制单位,对于一些跨专业的规划,要联合多家相关单位共同编制。

充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四个保障,各级部门要在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及时发现新典型、总结新模式、探索新机制,并进行总结和宣传。

二、重视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动力,在“双创”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和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地方企业来推动。

企业自身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要建立专利和信息查询利用机制,将知识产权战略融合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与合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实行知识产权薪酬奖励或技术入股,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

县域经济发展,既不能采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能只采用限制经济增长的生态保护模式,而应是生态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县域发展中要充分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县域的发展不仅要体现经济发展的硬指标,更要兼顾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幸福感等软指标。县域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低碳为主,发展无污染、低消耗、资源再利用的绿色生产模式和工艺。县域建设要打造一批宜居城镇、特色小镇,建设一批生态文明小康村和休闲农庄。

四、加强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提升与统计工作

一是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青壮年外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针对农村现有40岁以上且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或妇女,培训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三是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劳动力在岗登记制度,动态掌握和调配劳动力。

作者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甘肃日报 2017年8月11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