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胡春桃:欠发达县域“家庭农场”实践探析

[ 作者:胡春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18 录入:吴玲香 ]

【内容摘要】目前围绕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法人地位以及政策扶持等诸多问题,争议颇多。笔者对嘉禾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期抛砖引玉,寻求远离官场、市场的落后县区农业生产走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家庭农场理论; 县域实践; 路径探析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如今,“家庭农场” 已成为理论“热词”、 实践“热点”。据农业部网站公告,全国现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虽然家庭农场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然而它却是起源于欧美的舶来词,目前围绕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法人地位以及政策扶持等诸多问题,争议颇多。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到嘉禾县农业大乡广发乡、普满乡,走访了8个类似家庭农场的种植专业大户,采取数据统计、典型解剖和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期抛砖引玉,寻求远离官场、市场的落后县区农业生产走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破解之道。

一、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

(一)家庭农场基本理论与发展

1、什么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

2、家庭农场与农业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关系:家庭农场与农业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关系是什么?由于家庭农场是舶来词,其本义是指农民家庭通过租赁、承包或者经营自有土地的农业经营形式。家庭农场与农业生产大户虽然从土地这个基本生产要素看,都是农民家庭经营承包或自有土地的农业经营形式,都是从事种植、养殖类的农业生产。正因为如此,也有人说它是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笔者认为:两者最大区别就在于经营主体质的不同,家庭农场业主要进行工商注册,要有注册资金,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而农业生产大户则不需进行工商注册,是由农业部门认证的,只有政策上的意义。至于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区别就在于经营范围不同,家庭农场主营业务是种植、养殖类的农业生产,也可以兼营销售、服务等。专业合作社主营业务是销售、服务,兼营农业生产。两者最大区别就在于经营主体规模的不同,专业合作社是两人以上合伙企业,家庭农场业主实际上就是个人独资私人企业主。因而,家庭农场相当于农业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具有产权清晰,主业明确,经营规范,规模适度,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业企业特征。

3、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经营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家庭农场在国外不是新事物,却是国内个新提法。家庭农场最早起源于欧美,在美国、欧洲和法国等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家庭农场已经非常普遍,形成了比较规范化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机制,家庭农场在发展上也实现了农业经营规模化、生产经营专业化、农业生产高科技化和机械化,同时又培养出了一批既专业又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在中国,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它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有助于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组织化程度。中国农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土地等基本资源紧缺,整体上看,家庭农场的规模不可能很大,发展进程也不可能很快。21世纪初以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江苏常熟田娘镇考察家庭农场时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会对新型城镇化形成有力支撑。[2]

二、嘉禾县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一)嘉禾县基本情况与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嘉禾位于湖南郴州市西南端,县域面积699.5平方公里,是湖南省最小的县。辖9镇1乡,共10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总农户9万户,农业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21万亩,林地面积52万亩,水面4.5万亩,四荒地0.8万亩。是全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全国牲猪调出大县,全国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湖南省十大湘菜产业基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把农村土地流转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做活了土地流转文章,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36.24万亩,其中耕地6.1万亩,林地28.2万亩,水域1.84万亩。全县现有家庭农场总数686家,从事种植业292家,其中种植粮食作物9家,从事养殖业207家,从事种养结合187家。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3.7025万亩,50亩以下191家,50-100亩386家,100-500亩105家,500-1000亩3家,1000亩以上1家。全年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25228万元,10万元以下227家,10-50万元317家50万元以上142家。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1682人,家庭成员1600人,常年雇工82人。已认定注册家庭农场数量157家,其中:农业部门认定157家,工商部门注册0家。全年扶持家庭农场财政资金总额0家。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农民专业协会发展而来,现有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131个,其中省级示范社5个、市级示范社5个、县级示范社10个,共有农户成员1.85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0.5%,带动非成员数3.3万户。2012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3亿元,户均收入1.6万元。

从调查情况看,8个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是:农场主中有5个村干部,3个农民,户平劳动力2人;8户农场主共有机械设备51台套,主业是烤烟、水果、粮食等种植业;土地流转总面积1091亩,其中耕地701亩、林地310亩、水面80亩,流转涉及352户,其中本村252户1431亩,外村的100户360亩;有6个农场签订了规范的流转合同,期限10年以上,最长的16年,2户是口头协议短期流转;耕地租金亩平约330元,最高的是龙头企业每亩600斤稻谷(折价810),最低的是60元,不要租金的16户,租金调整合理,以粮食为基数长期不动,现金结算的,有的每年加一点,有的几年一调整;8户农场2012年纯收入98.3万元,户平12.3万元。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农场数量增长较快,区域分布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686家家庭农场中,水果种植业39个,主要分布在坦坪乡、广发乡、行廊镇、塘村镇;蔬菜种植业11个,主要分布在舂陵河沿岸;粮食种植业9个,主要分布在田心乡、石桥镇;烟草种植业14个,主要分布在普满乡、广发乡等产烟区。

8个家庭农场中,有3户从1998年就开始“包田种”,5户从2004年底开始流转,近几年规模发展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36.24万亩,其中耕地6.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林地28.2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4.8%;水域1.84万亩,占水域总面积的40.1%。有的村也发展很好,如广发乡忠良村王六生等1 0户烤烟种植家庭农场就流进面积735亩,120户流出,占村总面积的34%,该村经营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有8户。

2、烟、果、林、稻、猪、鱼品种多样,不仅粮食生产得到保障,而且规模效益得到显现。全部种植粮食的2个家庭农场,去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18亩,总产量210578斤,亩平1021斤(含小麦),劳平产粮35763斤,按人均口粮800斤计算,一个人种粮可供45的口粮。

3、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8个家庭农场中,户平劳动力2人,劳平种植面积112亩;劳平产粮35763斤,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带来了收入的大幅度增加。种烤烟的4户家庭农场,农户户均纯收入6万元余元,户均增收1万元。8户农场2012年年纯收入98.3万元,户平12.3万元。人均纯收入3.1万元,是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

4、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8个家庭农场中,2012年种植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作业,农场主配有机械设备41台套,机械投入200多万元。嘉禾县广发乡神农叶烟草专业合作社流入土地6150亩,购入了耕田机、收割机等多种农机设备共计86台(套),为社员提供烤烟育苗、栽培、烘烤、分级、运输等方面的服务,其机耕水平达90%以上。

5、家庭农场发展类型多样。调查情况表明,农场主身份的类型主要有四种。①部门引导型。如县烟草公司牵头成立了广发神农叶烟草专业合作社、普满逸香烟农专业合作社。②返乡人士创业能人带动型。由一批种养殖大户、经济能人、返乡人士创业率先成立了各类专业合作社。如养猪大户李被雄组建了雄峰养殖专业合作社;贮麻种植大户曹真富组建了真富贮麻专业合作社;贩运大户周石忠、周清岳等人组建了石桥周家花生专业合作社;经济能人李鹏湘带头成立了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③龙头企业带动型。如天奉富硒果业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大塘富硒水果专业合作社;龙潭镇众鑫农工贸公司成立了社塘香菇专业合作社。一是村干部带动型。如塘村镇侯寨果木专业合作社、坦坪乡老谢家水果发展专业合作社、行廊镇桐梁桥优质水果专业合作社等都是由村组干部牵头组建的。

6、加强县乡两级领导,政策激励措施到位。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乡、村两级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土地流转工作纳入了年终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12月我县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鼓励各类农业实体开展土地流转,从2010年起,凡连片流转耕地面积200亩以上,流转时间3年以上的农业经营实体,由县财政按一定的标准一次性奖励给农业实体。由县农经局牵头加强了对各部门和乡镇在土地流转工作中的考核奖惩力度。同时,县委、县政府把土地流转工作当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形成了粮食、烤烟、水果等9大产业板块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发展家庭农场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困难:

1、农村土地流转困难。一是部分农户对土地存在思想障碍。有的是“土地命根子”思想浓厚,担心失了地、丢了根,不敢流转;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要饭它吃,还可以领补贴,不愿意流转;加之政府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土地难以流转。广发乡瑞溪村704亩耕地,流转了280亩给王秋生等10家家庭农场,下余424亩由于分散在偏僻的9块地方,涉及全村210户。既难协调,又难成片,有人每年出500斤稻谷的高租金,这424亩地就是无法流转。就全县而言旱涝保收面积14.3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68.1%,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1.2%,“旱包子、水袋子”的现象仍然突出。条件差的田流转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服务还没完全到位。调查的8个家庭农场6个签订了合同,2户是口头协议,其他散户都没签合同。全县农户间的小面积流转80%以上都没签合同。

2、资金、人才支撑困难。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比较效益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从融资情况来看,迄今为止银信部门还没有为我县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放过贷款。一是条件苛刻。大塘富硒水果在某银行贷款300万元,银行先扣利息,再要求存60万元在账上,不计息,实际可用资金只有200余万元,相当于利息翻了一番。二是无法贷款。广发乡大村村李鹏去年流转220亩土地种烤烟,农户每亩的租金750元,他家纯收入也很可观,两相满意。他想贷款50万元,扩大种植规模到500亩,因缺少有效抵押无法落实贷款。三是农业人才支撑困难,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后继乏人。全县686个大户1682名从业人员中,40岁以下的189人占11.2%,41-50岁的427人占25.4%,51-60岁的849占50.5%,60岁以上的217占12.9%,六成以上的人在50岁以上。还过10年,“谁来种田”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3、农业社会化服务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农机驾驶与维修、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专业技术等方面。农村盲目施肥、盲目打药的问题突出。家庭农场业主和成员98%以上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自身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而且也没有经济实力吸纳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少农户信奉“巧种不如拙闭”(施肥)的老信条,不管田里缺什么,搞两包化肥再说。有些农民,一季稻谷打五六次药,人家打什么药我打什么药。     

4、政策落实困难。一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不协调,实际操作中承包权大于所有权,经常出现承包者卖田给所有者事情。集体调整土地兴办公益事业、调整土地连片成块、调整土地承包苦乐不均非常困难。二是中央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的政策落实难,改变现行的补贴发放方式易引起新的矛盾纠纷;三是农村人地不均问题突出,土地分散零碎,互换调整难。农村人口流动变化很大,但很多地方田地至今没有进行调整,农户承包地极其分散细碎,不利于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坦坪乡皇丰村170户有60户存在承包土地苦乐不均,多的两老承包10多亩,少的七八人只有几亩地,群众意见大,村里不敢调整。

(三)发展家庭农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土地生产率不同步。我们调查去年种粮食的2户家庭农场,劳平产粮12.1万斤,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了,但是亩均单产只有1134斤,跟一般农户的单产差不多,比全县2011年稻谷平均单产1070斤高64斤。但是种烤烟的4户家庭农场,农户户均纯收入6万元余元,户均增收1万元。土地生产率没有提高也不能说是现代农业。

2、规模经营与技术进步不同步。调查的8户家庭农场种植面积1091亩,户平137亩,这也是家庭经营相当大的规模了。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还不是很好,特别是那些老农兴办的家庭农场,还是老一套种田。4户烤烟家庭农场,只种烤烟,不插晚稻。种粮食的2户家庭农场,80%的面积是撒播,70%的面积没有秋播。其他技术和品种和一般农户差不多。

3、农田设施的改善反而使土地流转出现了倒退。塘村镇曲龙村3名村干部经过多年的努力,流转面积最多的2010年达到800多亩,300多户。近几年,市县两级工作队进驻后,协助各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400多万元,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村耕地实现了排灌自如、机耕机收、旱涝保收。条件改善了,很多老人都把田要回去了。近2年要回去的200多户,500多亩,占他们2010年流转面积的62.5%。老人们要田的理由有3条,一是条件改善了,种田不像过去那样是重体力活,年纪大也搞得了;二是种田有成就感;三是可以锻炼身体。尽管合同都没有到期,3名村干部无可奈何,只有服从群众的利益,原来购置的机械大多闲置起来了。

三、对策建议

影响家庭农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讲,主要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国家的“三农”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社会福利的改善程度。从县域层面看,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地制宜,适当引导、积极扶持,不搞“一刀切”。把全力促使土地、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生产要素向家庭农场聚焦,作为大力推动家庭农场的重要取向和主要抓手。具体是要 “全面整合、全面加强”:

1、把家庭农场作为推动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抓手,全面整合资源,切实做好家庭农场发展顶层设计。深入调查研究,先行先试,尽快制定家庭农场注册认定标准,为大力发展我县家庭农场争取和落实支持政策创造条件。

当前关于家庭农场的定位、认定、扶持政策等还不清晰,国家、省市都在探索。加上家庭农场是受地理条件限制很强的经营主体,不能搞“一刀切”。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把家庭农场作为推动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抓手,全面整合资源,做好家庭农场发展顶层设计。首先要整合领导,合并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成立县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沟通协调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事宜。二是整合项目。整合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等各项农业建设项目,加快流转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家庭农场经营提供良好的基础。三是整合流程。我县应认真研究借鉴外地经验,先行先试。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为争取和落实支持政策创造条件。

2、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土地是家庭农场的基础,家庭农场带动土地流转,土地有序流转才能有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以完善农村土地规模流转、经营权交易和失地农民保障安置机制为重点,加快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农村宅基地的整理置换,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和交易(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农民采取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规模化种养,促进土地集约经营。要积极探索智慧城乡建设,为家庭农场土地流转插上信息化翅膀。捆绑利用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等各项农业建设项目,加快流转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家庭农场经营提供良好的基础。

3、加强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家庭农场的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首先,政府要搭建与国内外高校、农业企业、农业研究所和农技专家们合作的、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产学研平台,引导家庭农场实现技术更新和设施更新。以“订单”生产、服务、销售的形式把家庭农场与国内外高校、农业企业、农业研究所和农技专家们合作的组织起来,实行标准生产、质量追溯和品牌营销,实现合作多赢。其次,积极推广“三新”技术,鼓励家庭农场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装备新农机,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此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本土农技研究所等,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队伍,从而为家庭农场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服务。

4、加强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贷款担保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首先,政府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实行优惠利率,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提高农村小额贷款额度。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模式,支持经营性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对已经落实财政资金的家庭农场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配套支持。创新农业抵押贷款方式,对家庭农场流转的土地经营权予以授信,帮助办理流转土地经营权专项贷款,减轻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其次,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逐年增加农信担保公司资金,加强风险防控,不断扩大担保总规模,切实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积极推进“重合同、守信用”家庭农场评选,切实解决家庭农场信用贷款问题。大力开展信用家庭农场创建,努力营造“诚信互利、银农共赢”的良好氛围。再次,政府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如:我县目前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围绕经济价值高、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农作物和种植业、养殖业,逐步扩大保险范围,根据保险种类,按保户保费的90%以内给予补助。

5、加强家庭农场经营人才培养。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率先发展成为家庭农场主。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回家乡、到农村创办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6、加强落实国家对农民的扶持补贴政策力度。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是否可以以县为单位,把今年中央和省新增的农业补贴,全部单列出来,用于补贴上述对象,其他农民的补贴仍按照去年的标准执行。还比如,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等7部委,2010年5月4日联合发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的意见》,到目前为止落实的很少。再比如,应该允许乡镇、村对土地承包严重苦乐不均、土地过于分散零碎、兴办公益事业以及严重的占田抛荒等问题,采取适当的行政措施调整解决,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家庭农场—360百科》

2、《从李克强总理考察家庭农场看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向》

 

(作者单位:中共嘉禾县委党校、行政学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