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随笔《扶志是参与度的核心》。有网友留言“如何做到因户施策,而又并非雨露均沾是落实扶贫政策的纠结和难点”,看来基层在落实扶贫政策上还有一些困惑,再次引起了我对如何落实扶贫政策的思考。
精准脱贫机理是“落实扶贫政策+干部真心帮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其中,落实扶贫政策是重点,干部真心帮扶是保证,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是根本。落实扶贫政策和干部真心帮扶只是外因,外部帮扶能不能发挥作用、发挥多大的作用,关键还取决于贫困户有多大的摆脱贫困内生动力。
落实扶贫政策的总体要求是“精准”,必须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三个尽享”:一是应享尽享。凡是针对所有贫困人口和特殊贫困对象的普惠制扶贫政策,必须做到全覆盖,不落一人。比如,免费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家庭整户纳入低保保障,贫困家庭就学子女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等。二是愿享尽享。有些扶贫政策,需要贫困户积极参与,要在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做到愿享尽享。比如,易地搬迁,在政府确定的“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方,只要贫困户愿意搬迁就要纳入,如果贫困户出于自身的种种考虑而不愿意搬迁,也不能搞强迫搬迁。三是能享尽享。有些扶贫政策,需要贫困户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能力,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只要贫困户自愿,达到能够享受条件的就要尽享。比如产业扶贫,从来都没有要求对所有贫困户“全覆盖”,落实的前提条件是贫困户要具有产业发展愿望、能力和基本条件,只要贫困户愿意、具有条件能够享受就要尽享。又比如金融扶贫,贫困户有产业项目并有贷款需求,只要贫困户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就应当发放扶贫小额贷款。
从实践看,如何落实扶贫政策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当前,扶贫政策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落实设计不周全。比如教育资助扶贫政策,有的地方通过基层教育办和学校来落实,客观上很容易把在外地就读的能够享受教育资助的贫困家庭子女漏掉,没有做到应享尽享。二、落实办法不精准。比如,低保政策规定,只要以户为单位的贫困户符合条件就应该应享尽享。可有的地方却搞人为控制,下低保指标,造成有的地方不该纳入的纳入了,而在另外的地方该纳入的却没有纳入。三、落实过程图简单。比如,产业扶贫,有的地方不管贫困户有没有发展产业的愿望、能力和基本条件,对所有贫困户“一视同仁”免费发放生产资料,看似公平正义,实则平均主义,实质上是怕麻烦、怕承担责任。问题就出在“免费”上,造成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嫌少,没能力发展产业的不要白不要,有的贫困户今天才领生产资料,明天就把它卖了或者转赠别人。四是落实效果不明显。除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扶贫政策落实外,全免费式扶贫,包括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股份分红式扶贫,由于贫困户参与度不高,看似贫困户增加了收入,但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对贫困户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贫困户因为贫困户的身份获得了扶持和分红,根本就没有起到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效果,导致了扶贫工作走向“养懒人”的尴尬境地。五、落实考核不合理。扶贫政策落实率是扶贫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有的地方对此关注不够、权重不大、办法不多,有的地方考核指标的设置导致基层落实行为“异化”,比如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实,重点考核贷款余额,逼得基层为了完成任务而“强迫”没有贷款愿望的贫困户参与“分贷统还”项目,而有的真正需要贷款并提出申请的贫困户却因为多种原因贷不了款,应当考核提出申请、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贷款发放率才比较合理。
精准扶贫的最大特点是政策扶贫,干部帮扶的重要责任是督促扶贫政策落实,要把落实扶贫政策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度和贫困户的满意度。一是扶贫政策设计要精准。每项扶贫政策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条件,有什么标准,怎么落实,达到什么效果都要设计精准。二是扶贫政策落实要精准。每项扶贫政策的落实对象要精准、落实程序要科学、落实标准要严格。要改革扶贫方式,提高扶贫政策落实效果,将扶贫政策落实可能带来的负面风险降到最低。三是政策落实考核要精准。要把扶贫政策落实率作为脱贫攻坚考核的重中之重,加大考核权重,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引导各级把工作精力转到精准落实扶贫政策上来,转到增强扶贫政策效果上来,转到提高贫困户满意度上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扶贫研究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