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宋圭武:乡村振兴如何振兴

[ 作者:宋圭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1 录入:王惠敏 ]

内容提要: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如何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笔者认为,应大力推进乡村的合作化建设和组织化建设,以合作化和组织化为纽带建设乡村产业新文明。如何推进合作化和组织化建设,从乡村微观层面看,应考虑由政府主导组织建立股份合作农场模式。在宏观层面,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的调控力度。国家对农业的管理体制应实行半计划半市场的模式。从长远看,可将股份合作农场建设为乡村振兴的新组织载体。另外,需要大力推进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乡村振兴 股份合作农场 半计划半市场

中央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下面,笔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H村和B村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振兴如何振兴谈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各位参考。

一、H村基本情况

(一)乡村治理情况。H村现有村委会委员5人,包括村主任、村文书、妇女主任、会计、委员。其中村主任每年政府补助2万元,村文书补助1.9万元,妇女主任3千6百元,会计1.9万元,委员没有补助。H村党总支部组成有7人,包括书记、村主任、文书,还有四个委员。其中书记每年政府补助2万元。四个委员没有任何补助。另外,H村监委会是2013年成立,由3人组成,有一名主任,两名委员。其中主任每年政府补助1千4百元,两名委员每人每年政府补助950元。H村有大学生村官一名,是一位女大学生,本科毕业,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一月工资有3500元左右,具体是省财政和县财政共同支付,要求有3年的服务期,期满可以考公务员等,若考不上,可直接转到镇上工作,身份是属于没有编制的事业人员,若转不到镇上,还可以续聘村官。大学生村官可参加村党总支会议、村委会会议,还有监委会会议等各种村上的会议。从H村所在市看,能考上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一般有50%左右。上面到H村来调研次数,一年大约有10次左右 。H村集体经济状况是,出租办公楼一层房子,每年有租金5万,学校房子出租一年5千。这里的学校房子主要是本地学生都集中到城里了,学校空了,最后房子归了村委会。除这些租金收入外,再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村上每年镇给办公经费2.9万年,党建经费5千元。村书记50岁左右,是去年新升的。村书记是村里的一个致富能人,有较大的家庭经营产业。

(二)乡风文明情况。H村人情总体要比以前淡一些。打架的事现在比较少,原因是村民怕打官司,打架就是烧钱。村上有一个犯罪的,是一个妇女,杀了丈夫。

(三)产业兴旺情况。H村位于县城周边位置。2017年H村种植啤酒大麦850亩,优质小麦450亩,陆地蔬菜600亩,葵花500亩,枸杞370亩,黑果花楸550亩。新建高标准养殖场一个。现有养殖大户7户。从土地流转看,村上上千亩的有3--4家,上百亩的有7--8家。其他的都是农户自种,自种的一般家有土地6--7亩左右。村上土地流转率有90%左右,一般一亩租费450元左右,但流转不稳定,主要原因是市场不稳定。流转土地大户有时大赚,有时大赔。这些年养殖户一直赔钱,去年好一些。村上有2--3家养殖户规模大一些,一般一家有5--6百头羊,几十头牛。有合作社7--8家,但带动作用不明显,有些是挂牌子的。

(四)生态宜居情况。垃圾总体是村民自己处理。镇上有垃圾车,但村上没有。

(五)生活富裕情况。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现都脱贫,新增2户,是因病致贫。在治贫原因中,多是因病致贫。虽然村民看病费用80%可以报销,但存在问题是有些重大疾病要到省上去看,需要花来回路费,还有吃住等费用也比较高,这部分没有办法报销,让一些农民承担不起。

(六)H村村书记的困惑和建议

在访谈中,我们就如何振兴乡村,请村书记结合自己的工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是要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收入。二是感觉工作没有抓手,不知如何管农民。三是感觉政府太软,农民太硬。村上有一个闹访的,常年闹房,为了拆迁的事,一闹就有收益。有些事现在归法院管,但农民就是不去找法院,专找政府。三是农机具购置与土地流转有冲突。由于土地流转不稳定,所以,流转出去的土地,很可能人家又退回来,这导致农机具购置浪费,包括流转出去的,还是流转进来的,都可能面临这个问题,农户在购与不购上,处于两难选择。四是市场价格波动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五是建议给村上也配一辆垃圾车。

二、B村基本情况

(一)乡村治理情况。基本人员组成框架跟H村一样。但报酬有区别,村干部补助总体要比H村少,其中村书记是一年1.6万元左右。村干部补助标准一般是按农民收入的1.5--2倍计算。该村没有大学生村官。

(二)乡风文明情况。B村共有2个人犯罪,一个是因为强奸妇女,一个是因为偷东西。

(三)产业兴旺。该村土壤好,水是泉水,种植的胡萝卜特别好,很有名。全村3千多亩地,人均1.1亩左右。最大200亩左右家庭农场,有2户左右。主要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经营,由于土地效益好,土地流转率不高。胡萝卜市场价,高的时候有每斤有1.2--1.3元左右,低的时候每斤有0.5--0.6元左右。一般一亩地产量有8千斤左右,其中质量好的有3--4千斤,主要是外销,剩下质量差的,主要供应本地。质量差的价格,一般一斤在0.3--0.5元左右。其中一亩地种植成本有2千元左右。一般在一亩地上一年需要劳动投入50天左右时间(按8小时算),其余时间农户外出打工。主要在县城和附近市区打工。附近有培训学校,农民接受培训发证后,就去打工。打工收益一般一天在100元左右。在养殖方面,养羊最多的有200多只,有7--8家左右;有一家养牛的,兼贩牛,一年出栏在50头左右。

(四)生态宜居情况。污染严重。主要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一般是村委会雇人清理,费用是镇上和村上共同负担。

(五)生活富裕情况。村有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现都脱贫。大部分是因病致贫。

(六)村书记的建议和问题。一是发展要有规划,要有序推进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产业,尤其是农闲时间,农民需要有活干;三是投资是一个大问题。

三、基于H村和B村调研的振兴思考

基于H村和B村的实地调研,结合本人长期思考和研究,下面笔者谈一些建议,供各位参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的几个大原则是:一是要考虑乡村多数人的富裕,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发展;二是要考虑长远的振兴,而不是短期的振兴;三是要考虑工农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而不是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四是要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方面的优势;五是乡村振兴的目的要更多考虑社效益、生态效益和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目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生产效率低,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都存在效益不高的问题;二是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农产品价格波动率一般在300%左右;三是农民主要靠劳动力低廉优势、地理优势、气候土地资源优势取得收益,而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比较少,小农户并没有真正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如何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笔者认为,应大力推进乡村的合作化建设和组织化建设,以合作化和组织化为纽带建设乡村产业新文明。

如何推进合作化和组织化建设,从乡村微观层面看,应考虑由政府主导组织建立股份合作农场模式。即农民连同土地和人一同加入农场,土地享受入股收入,入股农民享受工资收入。另外,其他无地农民也可加入农场工作,或农场也可招聘一些大学生就业。其中工资收入与经营收入挂钩,根据经营收入确定。而农场管理者场长和书记由上面委派,其工资不用农场支付,由所在单位支付。因为现在有驻村书记和干部,可将这一类人身份就地转换为场长和书记即可,实际也就是变短期驻村为长期驻村,这样也就真正发挥了干部驻村的作用。另外,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场长和书记虽然上面选派,但农场职工有投票罢免权。可经过两年或三年,对在任的场长和书记通过农场职工进行投票测评,不合格的就地罢免。好的可以继续留任,同时,对称职和业绩突出的场长和书记,要考虑重点优先提拔。对不称职的,不仅要罢免,而且有问题的要追究责任,同时,对违法犯罪的,也要追究法律责任。

这里为什么要政府主导建立股份合作农场,因为靠乡村能人带动,由于能人毕竟是少数,必然导致发展速度慢,而且建立起的合作形式往往不稳定。在能人消失时,合作组织的优势也就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客观需要政府出面充当能人角色,组织农民走合作化和组织化道路。

在宏观层面,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的调控力度。国家对农业的管理体制应实行半计划半市场的模式。所谓半计划半市场模式,就是一部分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生产、流通和销售,一部分农产品实行自由市场生产、流通和销售。为什么要实行半计划半市场模式?一是当前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等可以保证国家对农产品市场需求会有一个较为稳定的预期,这是计划调控有效的技术基础;二是农产品本质是准公共产品,粮食安全是比能源安全和货币安全更为重要的安全,客观需要国家大力调控,不能完全放任市场调节;三是为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也不能完全靠计划调控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具体如何实行半计划半市场模式,笔者建议,一是国家对部分农产品(不是全部)生产实行计划指标管理制度,具体生产指标可分解分配到各股份合作农场去,包括一些农垦农场,以及一些集体农场等,同时,国家对分配的生产指标部分,实行固定价格收购,并按固定价格直接销售到国家有关企业和有关职工身上。对农场超过国家指标的生产部分,股份合作农场可自由经营。具体举一个例子,比如,苹果,每年国家根据人口等,大致估计一个需求量,然后根据需求量分解指标任务,然后国家可将分解的生产指标分配到各个生产苹果的股份合作农场等,比如给甲农场500吨,然后国家负责收购500吨甲农场的苹果,同时,国家将这500吨苹果,按固定价格直接销售到一些国有企业作为生产原料以及销售给一些国有单位职工直接消费,比如,给某企业300吨作为原料,给某单位职工每人发50斤苹果等,然后,国家从企业收入和职工工资中直接扣除苹果价即可。二是从全国看,实行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的土地面积,应大致各占一半左右较为合适。这是守住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底线。

这种半计划半市场模式的具体好处是方面的:一是会大大降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会大大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性,这对社会的稳定性建设十分有利。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农产品市场需求预测上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但总体会大大小于市场盲目调节所产生的误差,从社会总损失情况看,会大大减少。另外,在规避市场风险的同时,这种模式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优势。二是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由于都是从股份合作农场等订货,农产品质量有问题,也容易从源头上查处。这大大降低了质量管理成本。三是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通过计划指标控制,让生产粮食的具体任务能落到实处,回避了市场的盲目调控。四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进一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通过农场合作形式,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效益和分工效益。五是也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合作行为可进一步推进合作精神建设。六是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这种模式对贫困户脱贫致富十分有利。贫困户会更愿意加入股份合作农场,进行合作生产。七是有利于提高城市单位职工的消费水平。虽然这种模式国家对职工工资的一部分要扣除付给农民,但由于中间流通环节大大减少,流通费用必然大大降低,国家可以按较低的产品价格供应职工消费,同时,职工对产品的质量也更有了消费信心,这相当于国家提高了职工实际工资收入,还同时稳定了农民收入,是一个对两方面都好的事情,同时,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而消费品种不全的问题,以及一些个人消费的特殊爱好,职工又可以通过市场行为得到满足。

另外,在股份合作农场之外,一些发展比较好的私人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以及一些合作社,可采取自愿原则加入股份合作农场。若不愿意加入,这部分实行市场完全调节体制。

另外,以后国家所有的农业补贴,应主要集中到股份合作农场这一块。应尽可能减少对农业私人企业和家庭农场等方面的补贴。主要原因是针对私人方面的补贴,一是并不能体现公平原则,因为纳税人的钱需要用在社会公共事务上,而不是针对少数个人用的。二是容易导致寻租。由于是针对个人或私人补贴,这会激励一些个人或私人对有关部门进行攻关活动。这可能会导致真正需要补贴的,反而拿不到补贴。三是从实际看,效率并不高。一些补贴并没有真正起到促进生产效率的作用。四是容易催生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比如一些合作社的产生就是这样,是为了套取国家补贴,并不是真正合作。

另外,对股份合作农场,国家需要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和更为民主的管理方式。同时,对股份合作农场的管理,在目标上应更多基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过分突出经济效益。

从长远看,可将股份合作农场建设为乡村振兴的新组织载体。这种新组织载体的最大特征是合作和共享。一是实现了城市和乡村在区域经济层面的合作和共享;二是实现了国家职工和农民在身份层面上的合作和共享;三是实现了计划和市场两种制度的合作和共享。所以,股份合作农场可为未来中国乡村建立合作性社会奠定组织基础。

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十九大报告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实现治理有效,其中提出要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这在思路上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好。比如,从自治的情况看,就拿选贫困户情况看,一些较富裕的农户,由于善于讨好左邻右舍的关系,反而投票高,而一些真正的贫困户,反而投票低,当不上贫困户,这里面就有一个德治的问题,也就是自治和德治脱节。所以,自治一定要和德治有机结合。另外,自治还需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没有法治的自治会导致农村社会的黑恶化。另外,法治和德治也是一枚货币的两面,本质也是有机统一的。所以,农村社会要实现治理有效,必须要认真贯彻好中央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精神,要真正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如何推进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一是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的道德建设,要大力改造乡村旧习俗。二是要大力普及法律知识,把属于法律解决的纠纷,要交给法律,真正实现以法治村。三是要努力培养一支真正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农村干部要努力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有充分认识。组织部门选派到乡村去工作的干部,应更多是本单位的优秀干部,同时还应更多是农村专业和农业专业出身,或是对农村和农业问题有更多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干部。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25日生,中共党员,甘肃靖远人;曾先后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现为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二级教授,智库工作站副主任,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涉及中国发展、经济理论和三农问题等方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国家治理周刊》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