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的县级扶贫部门出狠招、下狠手,通过电话普查贫困户方式发现问题,将存在的疑似问题反馈给乡村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整改。有的乡村干部对这种方式不理解而吐槽:1.电话调查反映的问题大多数不属实,但乡镇要安排专门力量上门处理,对正常工作造成冲击;2.有人抱怨贫困户不知足,享受了多项扶贫政策,却对扶贫工作不满意,扶贫路上真辛酸;3.有的贫困户有楼房、但原来的土坯房并未按政策拆除,故意说住房不安全,扶贫路上任重道远;4.有人质疑电话调查的必要性,要求取消电话调查,等等。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底重庆市巫山县一贫困户被强行按住头部要求鞠躬道歉事件。我很担心,有的基层扶贫干部因为贫困户不说“实话”而内心窝火,不理智、不冷静,因抱怨而犯类似低级错误。因此,很有必要来认真分析一下,为什么有的贫困户不说“实话”?大致有三种情况:
1.受访贫困户对电话调查内容不理解。掌握贫困户的话语体系,是与贫困户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有的地方在调查内容的设计上用了扶贫的专业术语,受访贫困户听不懂或者不能完全理解其准确含义,往往按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比如,有的问“请问您们家的住房安全吗?”,什么叫住房安全,有的贫困户并不十分清楚,就会按自己的理解来作答。
2.调查员“误判”受访贫困户真实意思表达。对于需要受访贫困户作出主观判断的回答,有时因为语言理解上的差异,调查员可能出现“误判”。比如,满意度调查时,有的贫困户用当地的“还可以”习惯用语回答,听起来好象是“基本满意”的表达,其实在方言中是“很满意”的意思表达。有的为了节约调查时间,简单设置为“是”“否”选项,缺乏与贫困户的交流,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3.受访贫困户故意不说实话。绝大多数贫困户只要享受了扶贫政策、得到了干部帮扶,就会对扶贫工作真心满意,也很配合电话调查。但的确有少数贫困户对扶贫政策和脱贫标准不了解,对扶贫工作期望值过高,总希望获得更多,欲壑难填。如果基层没有满足他们的过分要求,就故意不说实话。也有个别贫困户,因为对其他工作不满意,把不满情绪故意通过电话调查渠道发泄出来,问他什么问题都说反话。
对于县里搞电话调查这一招,我个人是非常支持的。下面谈谈我的几个观点:
1.电话调查很有必要。从县里电话调查疑似问题核查情况来看,的确发现了一些责任不落实、政策不落实、帮扶不扎实、群众不满意等问题。尽管有一部分问题不属实,但瑕不掩瑜。从另一个角度看,部分问题不属实本身就是问题,说明有的乡村在教育引导贫困户方面存在不足。电话调查是摸清底细实情,主动查摆问题,切实加强整改,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
2.电话调查的确需要完善。县级扶贫部门要认真总结电话调查的经验,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误判”,从调查内容设计、提问方式、提问用语、结果判断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宁愿每天少搞点数量,也要与贫困户多一些交流沟通,使电话调查更符合当地语言习惯、更接地气,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准确。
3.要充分运用调查结果。疑似问题反馈以后,乡村两级不能仅仅满足于调查核实问题,简单个案处理,以便及时向上级回复交差。如果属实,要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举一反三,切实加强类似问题整改。如果不属实,不能简单抱怨贫困户不如实回答,更要从扶贫工作找原因。县级扶贫部门要定期汇总分析疑似问题调查核实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问题症结,与基层探讨解决思路,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规范,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出现。
4.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引导贫困户。从有的贫困户不说“实话”的情况看,主要是他们对扶贫工作和扶贫政策不了解、不熟悉。这说明有的地方过去扶贫工作只注重了落实扶贫政策,而忽视了对贫困户进行扶贫工作和扶贫政策的宣传,有的地方很少甚至从来没开过贫困户大会。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要做好扶贫工作,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引导贫困户。要定期召开贫困户大会,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既要讲清贫困户可以享受哪些扶贫政策,更要讲清“两不愁三保障一超过”贫困退出标准的具体内容和退出的步骤程序,既不降低扶贫标准,又不吊高胃口,引导贫困户正确看待扶贫工作,调适扶贫预期,降低过高要求。要对贫困户进行扶志专题教育,将贫困户激励约束机制列入村规民约、纳入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改进帮扶方式,不搞简单的送钱送物,利用身边人、身边事现身说理,引导贫困户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激发内生动力,消除精神贫困。每年底动态调整时,要和贫困户一起算清帮扶实惠帐和“两不愁三保障一超过”的达标帐,增强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对于那些落实了应享扶贫政策还不满足、故意不说实话的贫困户,该教育的还得教育,该批评的还得批评,不做群众的尾巴,避免给扶贫工作人为添乱,影响扶贫工作大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扶贫研究(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6-0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