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广泛运用于社会建设实践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扶贫成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典型实践。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维来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11年,贫困标准与国际接轨后,我国有约1.28亿人处于脱贫线以下,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同时,中央宣布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人民一致性,迎难而上,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维来看。马克思认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并有针对性往贫困地区倾斜,让更多贫困群众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五年来,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异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辩证的思维来看。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扶贫工作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都要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精准扶贫,说到底是要改善农户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条件,主体是农户,也就是内因。共产党人紧紧抓住精准扶贫的客观规律,将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结合起来。在物质帮扶中,最大程度为脱贫创造条件,精准发力。在精神帮扶中,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引领群众,为推动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让贫困户自发的、主动的去发展、去改变,从而迈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实践,不断完成自我革新,从而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
(作者系中共长宁县委党校科研室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