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韩美群:找准乡村文化脱贫与文化振兴的衔接点

[ 作者:韩美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9-14 录入:易永喆 ]

一、文化“守根”工程与文化“固魂”工程的衔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延绵不绝的根基。随着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耕文化式微,这对整个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产生了影响。传承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中的精华,守好乡村文化之根,是乡村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九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程。根之所系,魂之所依。培好文化之根,铸就精神之魂,不仅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涵,传承发展农村安土重迁、耕读传世、仁爱孝悌、克勤克俭、敦亲睦邻、笃实诚信、守望相助、谦和好礼等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当好中华文化之根的传承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将农村宝贵的文化财富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熔铸起牢固的精神之魂,当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者”。

二、文化“输血”功能与文化“造血”功能的衔接

文化“输血”是通过文化、知识、资金、人才等下乡,将健康有益的文化输送到农村。在贫困农村地区,文化“输血”对于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精神、文化贫困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等”“靠”“要”和仅仅通过外部力量可以实现的,必须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活力,统筹和协调多方面力量,建立起“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全面激发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全社会参与热情。

三、文化“补短板”与文化“促发展”的衔接

农村脱贫攻坚成绩怎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要看乡村文化扶贫的成效。“补短板”,就是满足老百姓基本的文化需求。近年来,乡村文化“补短板”工程主要聚焦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建立起了标准化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

2018年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部分农村试点,民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进一步满足。在乡村振兴中,文化“补短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全方位、多载体、多渠道协同推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起一个包括乡村文化价值体系、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乡村文化市场竞争体系以及乡村文化制度保障体系在内的综合文化发展工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融合发展,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焕发乡村的文明新气象。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院院长,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愁中国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