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建军: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

[ 作者:刘建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08 录入:吴玲香 ]

【摘要】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历经10余年,探索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和模式。但是,受资源禀赋、环境市场、技术服务等多重因素制约,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按照“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发展思路,从农业投入、经营管理、服务指导等方面,改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机制。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效益;可持续

200512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的建设思路,拉开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序幕。近10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新模式,积累了一系列新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还相对滞后,有待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 鼎城区现代农业建设几种新模式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

20102月,鼎城区牛鼻滩镇上林村菜农陈学红联合5个蔬菜种植大户,成立了牛鼻滩镇华茂诚信蔬菜合作社,入社农户200余户,流转土地20hm2,种植苦瓜、丝瓜等蔬菜,当年获纯利25万元。2012年,合作社实行“四统一”(统一品种与布局、统一生产技术规范、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收购销售)生产管理,当年蔬菜产值达5000万元,社员户均纯收入6万元。2013年,合作社在该镇集中连片建立3个生产基地,面积133.3hm2,新建蔬菜大棚3072 m²、储量200t的冷冻保鲜库1座,种植辣椒、苦瓜、黄瓜、豆角、甘蓝、榨菜等10多个蔬菜品种,并注册了“湘常华茂”商标。在华茂诚信蔬菜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该镇新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带动该镇2000多个农户种植蔬菜1000hm2,目前已成为常德市城区时令蔬菜的主要供应地。

1.2 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

鼎城区蒿子港镇民康村种粮大户张丙银,2013年在蒿子港镇、十美堂镇流转土地57.47hm2,水稻复种面积111.6hm2,双季稻种植面积达98%以上。张丙银借鉴务工时学到的管理经验,采取“分区划片,责任到人,绩效挂钩”的管理方式,聘请7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负责生产作业调度、大田管护等日常管理,自己主要负责土地流转、设备资金调度、生产资料采购、品种技术把关、产品销售和矛盾协调等工作。与龙头企业签订了合同,实行订单生产,确保稻谷产品及时销售。2013年,张丙银总产稻谷719.1t,获产值194.157万元,平均2252.40/667m2

1.3 公司自主经营

鼎城区阳光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常德市城郊国道207旁的鼎城区灌溪镇,距常德市城区4km2008年建立葡萄园5.3hm2,主要品种为夏黑、美人指、黑玫瑰、红地球等多个品种。公司按照绿色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城郊绿色葡萄休闲自采园,吸引常德市城区市民及过往游客采摘。2013年,园区产值3万元以上/667m2,获纯利1.5万元/667m2

2 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突出问题

受资源禀赋、环境市场、科技推广等多重因素制约,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压力依然存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任重道远。

2.1 资源禀赋不足

2.1.2 耕地资源相对不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较少,加上农村集体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以农户为单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土地流转比例较低,制约了农业规模效益。2013年,常德市鼎城区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122hm2,户均经营规模只有0.43hm2;常德市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39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4%。据鼎城区农业局农业统计基点成本调查:2013年,种植667 m²双季水稻平均收益仅911元,劳动力用工11.2个,每个劳动力用工日收入只有81.34元。而当年劳动力务工日均收入为120元。按照该区水田主要种植模式――双季水稻生产计划,农户全部种植双季稻,每个家庭种植业年均收入仅5876元。

2.1.2 务农劳动力素质偏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逐年增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留守劳动力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为主,不仅体力较差,而且生产观念传统守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据鼎城区统计局20143月春耕备耕调查统计,百户家庭人口389个,劳动力252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9.7%,且均为青壮年劳动力。

2.1.3 设备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大幅提高,水田耕整、水稻收割、农田灌溉、农产品运输等机械作业率达90%以上。但是,总体来看,农业作业机械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病虫防治、棉花和水果采摘、粮油烘干、农产品冷链等设备和设施还比较落后。

2.2 环境市场制约

2.2.1 基础设施不配套。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自然环境和基础条件差异较大,项目建设难以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覆盖。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主体较多,加上投资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断头路”、“肠梗阻”、“大马拉小车”等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工程建设效果。

2.2.2 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受地理条件、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异常多发,且灾害频度、灾害强度、损失程度呈加重趋势。据常德市鼎城区农业局农情调度统计:2008年春季的特大冰灾,导致柑桔、油菜、蔬菜等农作物受灾72333hm2,成灾面积44800hm2,直接经济损失6692万元;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上大暴发,晚稻受灾面积4786hm2、成灾面积2762hm2、绝收面积3792hm22013年夏季特大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5000hm2、成灾面积20133/hm2、绝收面积7867/hm2,直接经济损失17000万元。

2.2.3 市场环境制约。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的农产品总产量虽然能基本自给,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质量安全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农产品滞销、溅价、卖难等现象在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上经常发生,对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2012年~2013年的南方稻米镉事件,导致湖南省稻谷价格持续偏低,普通晚籼稻谷价格低于国家保护价200/t;周期性的生猪价格波动、结构性和季节性的蔬菜价格下降、禽流感导致禽产品滞销等,严重制约了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2.3 科技推广制约

2.3.1 技术创新不足。农业属自然生产过程,农业科技领域除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新农药、新肥料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外,具体生产过程方式难以有重大的技术突破。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虽然关注度较高,但是,治理和监管难度较大,近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设施化、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投入的初始成本较大,生产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短时间内难以大面积推广普及。

2.3.2公益性服务制约。受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多样化、市场化变化复杂化影响,农业生产技术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加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多,生产经营规模小,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科技应用能力、科技普及率相对不足。自2000年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之后,鼎城区区乡农技推广机构15a没有新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年龄老化,并出现年龄结构断层。随着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传统种植、养殖技术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2.3.3 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农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留守劳动力固守小规模经营范围的传统思想观念,加上雇工价格偏高,许多农户对病虫防治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社会化服务接受度不高,除自己的确不能承担的水田耕地、稻谷收割等作业请工外,播种育秧、治虫打药等零星用工,主要还是自己承担,制约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

3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路及意见建议

3.1 发展思路

按照“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发展思路,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3.1.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改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管理,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庄等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推进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为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园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3.1.2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从产地环境保护、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制定可操作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都有标准,标准之间相互协调。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实行“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投入品、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生产。

3.1.3 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将互联网应用技术、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之中,为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提供保障。

3.1.4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分工。围绕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大力发展机耕、机插(播)、病虫专业化防治、机收、烘干、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社会服务问题。

3.1.5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以优势农产品和特色资源为重点,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走向市场,增加农产品市场份额。

3.2 意见建议

3.2.1 转变农业投入方式。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拓宽农业融资和投资体系,积极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投入现代农业建设。一是转变国家惠农补贴的补贴方式,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对象,将政策性惠农补贴直接补贴给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发挥惠农补贴的实际效果,调动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二是把握农业投资关键环节,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品牌创建等,发挥农业投资的导向和杠杆作用。三是鼓励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将涉农项目的实施,用于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奖励补助,严格考核奖励,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3.2.2 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一是实行市场引导,在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特色养殖、休闲观光等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二是培育壮大多种经营主体,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有机联合,克服分散经营、“单打独干”的现象,化解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引进市场策划、成本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多个经营主体“共赢”。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促进公平竞争、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障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立法理念,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公开、公平、公正执法,构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法治环境。

3.2.3 转变服务指导方式。一是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主体作用,筑牢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支撑、强化县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建设,巩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加强科技示范户的培育与扶持,形成县级+乡镇+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推广网络体系,构建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周边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二是调动非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积极性,结合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等的技术优势,加强与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联系,形成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全方位覆盖的协调融合。三是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报、手机短信、微信等新型媒体,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科技入户率。

2014108

参考文献:

[1] 刘宗林,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论坛[J,2014,(1):4-10.

[2] 罗孝全. 常德市鼎城区统计年鉴[Z].常德:常德市鼎城区统计局,2013.

[3] 刘建军,张丙银的效益经,湖南农业[J]2013,(6):16.

[4] 李翠华,华茂带领百姓致富,湖南农业[J]2013,(9):13.

(作者简介:刘建军,男,19646月出生,常德市鼎城区人,高级农艺师,在常德市鼎城区农业局,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来源:第二届“隆平国际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