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志友: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生态农业探索

[ 作者:黄志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25 录入:12 ]

原题: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生态农业探索(2000-2015)

乡村建设·社会生态农业

主持人语:

2015年是第68届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简称IYS)”。1909年,美国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H.金博士来到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做田野调查,并出版了《四千年农夫——中国、日本、朝鲜的永续农业》一书,高度肯定东亚多样化农业经济更具生态可持续性。此书介绍的东亚经验,成了世界生态农业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

近百年后,就在“三农”问题成为中国重中之重的同时,中国乡村建设领域于2003年发起“生态农业环保农村”试验,并自2009年起每年召开全国范围的CSA大会。2015年11月19-22日,以“生态农业与乡村建设”为主题的第六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CSA大会/第七届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国人及国际嘉宾认识到:可持续的社会农业是中国生态文明的基础。

大会所聚焦的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简称CSA,直译为社区支持农业,雅译为社会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食物基本安全问题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这种模式有利于发展“两型”农业,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固碳功能,改善气候,保护环境,应对生态环境危机。同时,其以城乡合作关系为基础,提倡“食在当季、食在当地”,一方面因减少了中间环节,而让生产者能获得更大收益,从而能留在乡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保障所生产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其让广大城市消费者参与到生产过程之中,缩短人与食物、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构建互信、友好的良性城乡关系,有利于城乡和谐。

在人类生存环境面对严峻挑战之际,尤其要增进各国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实践的交流,本期以“社会生态农业”为专题,希望帮助更多人了解农民与市民自觉结合的社会生态农业,认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而更好地理解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与历史足迹。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潘家恩)

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生态农业探索始于2000年的大学生支农调研和2003年的农民合作组织试点的奠基性工作。具体的生态农业试验,则始于2004年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之后,从2005年河南南马庄无公害大米,到2006年“教授卖大米”“购米包地”,直至成立国仁绿色联盟、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再到2008年的小毛驴市民农园、2010年的市民农业CSA联盟和全国CSA网络,及至2011年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2012年的全国生态农业互助网络、2015年的中国乡村建设参与式保障体系网络(RRPGS)……

从农村走向城市、又从城市回归乡村,逐渐形成日益清晰的农民和市民两大参与主体之组织化与合作互助这两个基本路径。

一、大学生支农调研(2000年-至今)

当代乡村建设实践最初由大学生下乡支农起步。大学生志愿者在生态农业试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末日趋严重的“三农”问题最终造就了全国性的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从2000年初的星星之火,截止到2015年,已遍及了全国近30个省份,在200多所高校建立了200多个支农社团,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青年人的价值观及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也推进了生态农业与城乡互助实践的展开。

二、农民合作组织(2003年-至今)

2004年4月18日,主题为“农村合作经济与乡村建设”的第一期全国农民合作组织培训班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举办,拉开了推动全国性的乡村建设和农民组织化之序幕。此后,农民合作组织试点在全国十多个省份展开。

2006年4月,以合作社联合为目的的七家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合作社联社——国仁绿色联盟。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并实施,中国农民合作组织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顺应农民合作组织新时期的任务,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于2009年开办“农民合作社培训学校”,2011年启动“全国农民合作组织网络推广项目”,进行组织的再组织化,寻求区域间的协作与联合。

三、生态农业、环保农村(2003-2007年)

21世纪中国第一所办在普通农村并免费培训普通农民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于2003年7月19日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成立。学院创建之初就认识到:农业既是农民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民生计的主要来源。也正是那时,严重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因此,恢复传统农耕、研发适用技术、推广有机农业是学院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院占地60亩,其中农地26亩(另有校外试验田50亩)。学院成立后,配合2004年初的首期农民培训,于当年春天开展生态农业的生产与试验工作。

2005年3月,学院正式组建“生态农业工作室”,开始比较系统地进行学院农场的规划建设和生态农业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同年,合作举办第一期全国生态农业培训班——“永续农业概念与方法培训”。

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推动下,2005年12月,翟城村村党支部书记米金水于湖南长沙第三届全国村官论坛上,代表翟城5000村民发出“拒绝有毒农业、保护国人健康”的倡议书。

2006年,形成包括生产、培训教育和农业工程等工作框架,设置生态农业实验室,并独立举办第一期全国农业培训班——“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交流会”。

至2007年,经过四年的努力,通过种植、养殖和堆肥的合理配置,一个有效的、半封闭的、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小型生态循环系统初步形成,建立起中国第一套立体循环生态农业和生态建筑群。

四、生产合作,示范农户(2006年)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经过三年的发展,生态农业初具成效,并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有些北京市民开车前来学院购买学院自产的健康农产品。

2006年,学院生态农业试验开始走出院墙,成立由五户翟城村民组成的“翟城生态农业合作示范户”,与农民共同进行生态农业生产试验和技术研发,探索健康农产品新型产销模式。

配合翟城生态农业示范户,同时在学院开设“乡土家园”健康农产品展厅,展销学院、翟城生态农业示范户和各地农民合作社生产的健康农产品或手工艺品。

五、城乡互助,购米包地(2005年-至今)

2004年9月,在兰考县挂职副县长的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副教授和大学生支农队的推动下,河南兰考南马庄合作社成立。

2005年1月,南马庄合作社成立无公害大米协会,同年以农民自助、合作组织内部监督的方式种植了3000亩优质水稻并生产出700吨无公害大米,用实际行动为城市居民消费安全的、可追溯食品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基础。

2005年11月,南马庄合作社经过六统一(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生产的无公害大米,却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过度市场化机制中遭遇销售困境。

2005年12月底,南马庄第一批10吨大米拉到北京,在进批发市场和其他市场几乎无望的情况下,引起媒体普遍关注的“教授卖大米”行动随之展开,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短短的一个月内,南马庄无公害大米销售量达100多吨。

2006年4月27日,温铁军、汪晖、何慧丽等7位知名学者发起成立“北京文明消费合作社”,每人预交100元定金,与南马庄合作社签订“购米包地”协议,预购合作社社员当年生产的健康米。

2006年10月,北京参与“购米包地”行动的市民代表20余人,组成“北京-兰考城乡互动第一团”到兰考南马庄村旅游考察,在自己认包的稻田里收割水稻,与为自己生产大米的米农相互交流。

2006年11月,“北京-兰考购米包地听证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市民和农民面对面商谈价格,这是城乡“公平贸易”的创新性尝试。

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举办的中国环境大使颁奖晚会上,温铁军联合白岩松、陈佩斯、关牧村、许嘉璐、杨澜等中国环境大使和新当选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廖晓义联合发布“文明消费倡议书”。

2008年,南马庄以农民合作统一生产的经济关系变革方式,立体种养百亩藕蟹、兴建生态民居、养殖快乐猪,开展城乡互助型生态旅游。

2009年4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南马庄考察工作,对农民办的生态化的合作社事业予以鼓励。

2009年十一假期,南马庄举办了首届新农村生态文化旅游节。作为“购米包地”生产销售方式的延续,开始试验认养“快乐猪”的新产销模式。

2011年10月1日,河南第一家国仁超市——国仁城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超市在郑州市区开业。

六、合作联合,国仁绿盟(2006年-至今)

“教授卖大米”事件和南马庄“购米包地”活动之后,为解决小农经济与大市场对接的普遍困难,推出合作社之间的制度化和组织化联合,共同探索农民所面临的生产、经营和资金问题。2006年4月,来自全国5个省份的7个农民合作社自发成立了北京国仁绿色联盟(合作社联社)。

绿盟成立后,一方面帮助更多的乡村组建农民合作组织,作为绿色联盟的健康农产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在城市推动成立消费者合作组织,与乡村对接,实现城乡和谐互动。

2007年8月,在北京成立“西二旗社区消费合作社”;2009年,开辟占地80亩的河北顺平县台鱼乡小水村生态养殖农场。

七、消费合作,国仁城乡(2006-2008年)

2006年11月,由一批社会人士与学者入股成立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这是国内首创集消费合作与生产合作为一体的“民有、民治、民享”的非营利机构。

2007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校工会、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国仁绿色联盟等单位联袂发起“北京社区文明消费行动计划”。

2007年6月底,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第一家健康农产品配送店在宣武区右安门内半步桥街天隆华美市场开业。

2007年7月,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首批社员入股仪式暨北京社区文明消费行动计划第二站在北京东四二条奥林匹克社区居委会举行。

2007年10月,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北林店面揭牌;依托合作社所举办的“国仁论坛”正式开讲,并开始组织消费者直接对接生产者的春节团购活动。

2008年5月,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正式注册为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

八、都市农业,市民农园(2008年-至今)

2008年4月,作为海淀区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的产学研基地的试验项目,由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具体运营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正式创建。该项目借鉴“农业三产化、社会化”的国际经验,以“市民参与式合作型现代生态农业”为核心,通过将生态农业的种养模式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运作,在海内外生态农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小毛驴市民农园的主要工作包括农业生产与生态农业适用技术研发(田间学校)、构建新型流通系统(配送份额)、推动市民农业(劳动份额)、开展健康团购(健康农产品共同购买)和培养农业人才(CSA实习生项目)等;同时建立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平台,编辑《CSA简报》《田间地头》,举办开锄节、农夫市集、丰收节、亲子社区等公共农业教育活动,开展城乡建设理论研究与政策倡导等;初步形成一个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多领域的综合发展平台。

九、多元发展,生态文明(2008年-至今)

在小毛驴市民农园等团体的推动下,以“市民下乡、农业进城”理论为指引,积极推动生产者与消费者、农民与市民、农村与城市的大联合,并发展出不同形式的城乡互助模式:

2008年夏天,发育北京林业大学翱翔社“校园农耕”项目,在全国推动高校社团开展校园农耕活动。与此同时,推动城市社区农耕的发展。

自2009年以来,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北京举办了七届“全国社区支持农业(CSA)大会”,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运动与CSA农场建设,初步形成全国性的CSA交流网络。

2010年1月8日,小毛驴市民农园和天福园、德润屋、芳嘉园、耕年华、圣林生态农庄、重庆合初人农耕基地、南马庄农民生产合作联社有机农场、国仁绿色联盟共9家单位发起成立“市民农业CSA联盟筹委会”,并发表《发展市民农业、促进城乡和谐——健康农产品生产者联合宣言》和《推动市民农业、促进城乡和谐——文明消费者联合宣言》。

2009年9月,香港社区伙伴与小毛驴市民农园合作举办首次“小毛驴市民农园有机小市集”活动;2010年,在市民农业CSA联盟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同时利用全国CSA大会平台组织全国农夫市集,推动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方区域性农夫市集的蓬勃发展。

2010年11月16日,江苏省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武进试验区”揭牌,开始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CSA发展,筹建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

2010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赵汉珪地球村自然农业研究院(韩国)“自然农业试验基地”揭牌;

2011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韩国赵汉珪地球村自然农业研究院合作举办“第一期全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班”,推动自然农业技术体系在中国的发展。

2012年3月,小毛驴市民农园产学研基地项目在海淀区苏家坨镇柳林村推广,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与柳林村村委会合作共同启动了“小毛驴柳林社区农园”,进一步探索城市和农村社区的互助模式。

201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和正荣集团联合创建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的“故乡农园”(占地约500亩),推动福建地区的CSA本土化试验。同期,北京“分享收获”CSA项目启动。

2012年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支持下,重庆“国仁打平伙社区食堂”正式对外运营。

2013年11月2日,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DESIS)联盟“西南大学实验室”和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昆山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昆山产学研基地”揭牌,进一步推动“三农”与“设计”领域的跨界合作和华东地区的CSA产学研共建。

2014年12月7日,举办了“首届福州农夫市集”,揭牌成立“全国生态农业互助网络厦门快乐农夫市集试验点”,推动东南部地区CSA的发展。

2015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乡村建设参与式保障体系网络(RRPGS)”。

作者简介:黄志友,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生态农业工作室负责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月报》2016年1月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