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要卫生也要生态
农村环境治理,正是检测我们生态智慧的试卷,需要的是生态智慧,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蛮干。农村卫生设施与农村环境紧密相关,尤其是坑棚的建设。坑棚的用、废折射了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下、清洁卫生与循环利用等理念背后一系列的矛盾心理与冲突状态。以现代、城市、文明、清洁卫生为标签的一方,要求消灭坑缸;而以传统、乡下、重视农业生产为代表的另一方,则希望有所保留。
当农村环境遭遇治理危机
“迫切需要治理”的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普遍的面源污染,也就是已经深深植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过程的大量污染物排放,造成污水和垃圾触目可及。二是乡村工业的点源污染,大量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威胁到当地的农民生计和身体健康。三是那些资源开采型乡村的生态破坏,严重者造成水源枯竭、土地沉陷、房屋坍塌,给当地居民带来生存危机,例如山西省的“采煤沉陷区”——近3000个村庄的200多万农民日夜生活在不安之中,8000多个村庄的近500万人因水资源破坏而“饮水困难”。当然,三类问题在不少乡村是相互叠加的,而在第二、第三种类型的乡村,治理的迫切性更为突出,也带有“救灾”的意义。
协同治理农村外源污染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环境状况呈总体严峻、局部恶化的态势。“局部恶化”的表现之一,即城市向农村持续性、规模性地转移污染,农地、水源、空气、作物等遭到严重侵蚀,农村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癌症等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环保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环境保护在政治话语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新情况不断出现,农村外源污染可谓“沉疴”未去“新疾”又来。
农村环境整治:从行政主导到村民自觉
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环保新政。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重要内容。从实践效果来看,仅在少数经济条件较好、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较早的村庄和地区,呈现出村民对环境价值认同增强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觉醒的征兆;个别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主动选择环境友好行为。
探索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
在生态文明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生态农业作为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成为协调我国农村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推动农村能源消费革命 治理PM2.5
京津冀是全国区域大气污染的重灾区,在环境保护部2015年公布的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有8个城市位列其中,PM2.5平均浓度高达106微克/立方米。2013年,京津冀三地农村使用散煤5000万吨以上,其中,劣质散煤占散煤消费量的比重高达90%以上,散煤燃烧排放SO2约26万吨,排放NOX约8万吨,排放烟尘近20万吨。可见,散煤使用量大、煤质差、污染控制措施弱,是造成京津冀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见微知著”:厩肥降解与农村环境治理
在水资源问题中,一个让人颇为关注的议题是,当前农村厩肥处理过程中,将含有厩肥的生活污水排入江河,进而给中下游造成水体污染这一现象。当然,可能有人会指责这些农村居民不爱卫生,不懂得保护水资源。可是,我们却没有去反思,在传统社会时期,他们的先辈同样从事与厩肥有关的各种狩猎、采集、游牧、养殖,尤其是农业耕种等经济活动,但却从未爆出所谓的“厩肥污染水体”一说。
借鉴乡村社区营造 综合治理农村环境
我国大陆的乡村地区普遍面临着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并存的双重环境难题。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等现代投入品的过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壤退化、水源污染以及地下水超采;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工矿企业污染下乡问题突出,农村内部的生活、生产垃圾问题也很严重。自2008年起,中央政府以专项投入的形式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种治理模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第一,过分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缺乏引导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第二,农村环境治理以工程技术手段为主,缺乏在基层长期扎根并良性运行的制度体系。综合来看,如何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内生力量是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结合对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的调查经验,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探索农村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模式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多元性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污染、农村规模化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污染叠加,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同时存在,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尊重“文化生态”记忆 促进人与自然共赢
新农村建设的蓬勃推进,是中国崛起的必然结果,但新农村建设不宜“太任性”,不应当流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应当对历史记忆保持尊重和关怀。
生态环境建设思路再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增强。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沙漠化、草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总体上趋于恶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生态灾害、环境污染等事件频发。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26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